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 传统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第13-17页
        1.1.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第13-15页
            1.1.1. 古代医家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认识第13页
            1.1.2. 现代医家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认识第13-15页
        1.2. 传统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辩证论治第15页
            1.2.2. 周期疗法第15页
            1.2.3. 验方治疗第15-16页
            1.2.4. 中成药治疗第16页
            1.2.5. 中药外治第16页
            1.2.6. 针灸治疗第16页
            1.2.7. 中医综合疗法第16-17页
            1.2.8.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17页
    2.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第17-25页
        2.1.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7-20页
            2.1.1. 子宫内膜损伤第17-18页
            2.1.2. 遗传因素及癌症基因第18页
            2.1.3. 免疫因素第18-19页
            2.1.4. 激素因素第19页
            2.1.5. 细胞凋亡第19-20页
            2.1.6. 新生血管生成第20页
            2.1.7. 其他因素第20页
        2.2. 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第20-21页
            2.2.1. 临床表现第20页
            2.2.2. 妇科检查第20-21页
            2.2.3. 超声第21页
            2.2.4. 核磁共振(MRI)第21页
            2.2.5. 血清CA125及EMAb的测定第21页
            2.2.6. 腹腔镜或宫腔镜下子宫肌层活检第21页
            2.2.7. 宫腔造影第21页
        2.3. 治疗进展第21-25页
            2.3.1. 期待疗法第21-22页
            2.3.2. 手术治疗第22-23页
            2.3.3. 药物治疗第23-25页
临床研究第25-35页
    1. 一般资料第25页
    2. 入组标准第25-26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25页
        2.2. 中医辩证标准第25-26页
        2.3. 纳入标准第26页
    3. 排除标准第26页
    4.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第26页
    5. 研究方法第26-35页
        5.1. 治疗方法第26-27页
        5.2. 观察指标第27页
        5.3. 疗效评价标准第27-28页
            5.3.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第27-28页
            5.3.2. 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标准第28页
            5.3.3. 月经过多疗效评价标准第28页
        5.4. 月经量计算方法第28页
        5.5.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28页
        5.6. 统计学处理第28-29页
        5.7. 结果与分析第29-35页
            5.7.1.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第29-31页
            5.7.2.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第31-34页
            5.7.3. 结果分析第34页
            5.7.4. 随访情况第34页
            5.7.5. 安全性观察结果第34-35页
讨论第35-46页
    1. 立题依据第35-36页
        1.1. "瘀血阻滞"是子宫腺肌病的基本病因第35页
        1.2. 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病的常见症状第35-36页
        1.3. 肾虚血瘀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类型第36页
        1.4.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第36页
    2. 组方用药第36-37页
    3. 药物分析第37-41页
    4. 对照组设立依据第41-42页
    5. 疗效分析及作用机理探讨第42-45页
        5.1. 疗效分析第42-44页
            5.1.1. 月经量情况第42页
            5.1.2. 纠正贫血第42-43页
            5.1.3. 痛经方面第43页
            5.1.4. 中医肾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第43-44页
        5.2. 作用机理探讨第44-45页
            5.2.1. 改善血液循环第44页
            5.2.2.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第44-45页
            5.2.3. 抗炎、止痛第45页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附录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7-60页
个人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关键帧及原语的人体动作识别研究
下一篇:物业服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以杭州余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