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16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6-26页 |
2.1 概述 | 第16-17页 |
2.2 HIE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7-19页 |
2.2.1 线粒体损伤 | 第17-18页 |
2.2.2 自由基生成 | 第18页 |
2.2.3 一氧化氮合成酶激活 | 第18页 |
2.2.4 炎症 | 第18-19页 |
2.2.5 凋亡 | 第19页 |
2.3 HIE的诊断 | 第19-23页 |
2.3.1 HIE的临床表现 | 第19-20页 |
2.3.2 实验室检测 | 第20页 |
2.3.3 影像学检查方法 | 第20-21页 |
2.3.4 振幅整合脑电图 | 第21-23页 |
2.4 HIE的治疗 | 第23-26页 |
2.4.1 一般治疗 | 第23页 |
2.4.2 促红细胞生成素 | 第23页 |
2.4.3 高压氧治疗 | 第23-24页 |
2.4.4 神经干细胞治疗 | 第24页 |
2.4.5 亚低温治疗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6-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1.1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3.1.2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3.1.3 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3.1.4 分组情况 | 第27页 |
3.2 检查仪器 | 第27-28页 |
3.2.1 振幅整合脑电图 | 第27页 |
3.2.2 亚低温治疗仪器 | 第27-28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3.3.1 亚低温治疗仪 | 第28页 |
3.3.2 aEEG监测方法 | 第28页 |
3.3.3 aEEG结果判读 | 第28-29页 |
3.3.4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1-42页 |
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第31页 |
4.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31-33页 |
4.3 中、重度HIE aEEG结果及评分比较 | 第33-35页 |
4.4 中度HIE不同治疗方法aEEG结果及评分比较 | 第35-38页 |
4.5 重度HIE不同治疗方法aEEG结果及评分比较 | 第38-42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2-47页 |
5.1 不同程度HIE患儿背景活动特点分析及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第42-44页 |
5.1.1 电压连续性 | 第42-43页 |
5.1.2 爆发抑制、连续低电压、电静息 | 第43-44页 |
5.2 不同程度HIE患儿睡眠觉醒周期特点分析及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第44-45页 |
5.3 不同程度HIE患儿aEEG癫痫样惊厥活动特点比较 | 第45页 |
5.4 不同程度HIE患儿aEEG评分比较 | 第45-46页 |
5.5 本研究局限性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