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索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耐辐射奇球菌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耐辐射奇球菌抗性基因及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1.3 耐辐射球菌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第2章 pprM基因启动子的预测 | 第19-23页 |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2.2.1 耐辐射奇球菌pprM基因及其上游基因位置 | 第19-20页 |
2.2.2 耐辐射奇球菌pprM基因启动子预测结果 | 第20-23页 |
第3章 预测启动子对pprM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3-3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3.1.1 实验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23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25页 |
3.1.3 常用培养基 | 第25-26页 |
3.2 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3.3 操作方法 | 第27-31页 |
3.3.1 DR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3.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8页 |
3.3.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28页 |
3.3.4 PCR产物和DNA片段的回收 | 第28-29页 |
3.3.5 大肠杆菌细胞转化(Transformation) | 第29页 |
3.3.6 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9-30页 |
3.3.7 重组载体的克隆与鉴定 | 第30-31页 |
3.3.8 诱导表达观察pprM启动子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1页 |
3.4 结果 | 第31-39页 |
3.4.1 pprM基因及eGFP基因扩增 | 第31-32页 |
3.4.2 pET-28a-pprM-eGFP重组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3.4.3 pET-28a-pprMpro-pprM-eGFP三联重组载体构建 | 第33-35页 |
3.4.4 预测启动子功能鉴定 | 第35-39页 |
第4章 EMSA实验验证ppr M启动子与PprI蛋白结合关系 | 第39-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1 实验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39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4.1.3 常用培养基 | 第39页 |
4.2 试剂的配制 | 第39-40页 |
4.3 操作方法 | 第40-48页 |
4.3.1 DR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4.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1页 |
4.3.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1页 |
4.3.4 PCR产物和DNA片段的回收 | 第41页 |
4.3.5 大肠杆菌细胞转化(Transformation) | 第41页 |
4.3.6 pET-28a-pprI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4.3.7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3-44页 |
4.3.8 EMSA实验验证PprI蛋白与pprM启动子关系 | 第44-48页 |
4.4 结果 | 第48-55页 |
4.4.1 耐辐射奇球菌pprI基因的扩增 | 第48页 |
4.4.2 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载体pET-28a-pprI的构建 | 第48-50页 |
4.4.3 菌体超声破碎与蛋白SDS-PAGE | 第50页 |
4.4.4 PprI蛋白纯化 | 第50-51页 |
4.4.5 PprI蛋白定量 | 第51-52页 |
4.4.6 PprI蛋白WB鉴定结果 | 第52页 |
4.4.7 PprI蛋白和启动子探针的EMSA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55-60页 |
5.1 启动子预测与功能鉴定结果的分析 | 第55-56页 |
5.2 EMSA实验验证PprI蛋白与pprM启动子的关系 | 第56-57页 |
5.3 关于EMSA实验的体会 | 第57-58页 |
5.4 关于表达蛋白纯化方法讨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综述 | 第67-85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