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0-15页
    一、选题缘起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三、创新点第14页
    四、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中国精神第15-38页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第15-25页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15-19页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19-23页
        三、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联系第23-25页
    第二节 中国精神的性质、特征和形成基础第25-26页
        一、中国精神的性质第25页
        二、中国精神的特征第25-26页
        三、中国精神的形成基础第26页
    第三节 中国精神的功能第26-30页
        一、中国精神的精髓作用第26-28页
        二、中国精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第28-29页
        三、中国精神激发个体正能量第29-30页
        四、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铸就中国梦第30页
    第四节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必要性第30-38页
        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第30-32页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第32-33页
        三、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33-34页
        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加深文化认同的需要第34页
        五、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第34-35页
        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第35-38页
第二章 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8-47页
    第一节 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8-42页
        一、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信息接收不足第38-40页
        二、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方法单调、缺乏创新第40页
        三、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校园文化营造有待改进第40-41页
        四、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主体示范有待加强第41-42页
    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2-47页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第42页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第42页
        三、现代大众传媒的不良因素影响第42-43页
        四、教师素质与中国精神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第43-44页
        五、大学生自身的弱点第44-45页
        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完善第45-47页
第三章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对策探讨第47-60页
    第一节 把课堂教学视为主场域,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第47-49页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讲中国精神第47-48页
        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第48-49页
        三、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国精神教育第49页
    第二节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国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第49-53页
        一、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第49-50页
        二、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第50页
        三、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效应第50-51页
        四、强化各种仪式和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第51页
        五、大力弘扬学术独立精神第51-52页
        六、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第52-53页
    第三节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阵地建设,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践履第53-54页
        一、重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和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中践履中国精神第53页
        二、重视发挥各类教育实习基地在培育中国精神中的作用第53-54页
    第四节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形成全面培育格局第54-56页
        一、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主渠道第54页
        二、家庭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第54-55页
        三、社会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环境第55页
        四、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协调互动的教育体系第55-56页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长效机制第56-60页
        一、舆论引导机制第56-57页
        二、规范制约机制第57页
        三、政策调节机制第57-58页
        四、教育养成机制第58-60页
结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云财政平衡思想研究
下一篇:漳州台商投资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