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车削加工及车床(旋床)论文

车削加工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9-28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机床切削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的研究现状第10-26页
        1.2.1 车削加工稳定性极限预测的研究近况第11-16页
        1.2.2 铣削加工稳定性极限预测的研究近况第16-23页
        1.2.3 孔加工稳定性极限预测研究近况第23-25页
        1.2.4 国内关于切削稳定性极限预测的研究情况第25-2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再生型机床切削颤振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第28-48页
    2.1 再生型机床切削颤振系统稳定性极限分析第28-33页
        2.1.1 再生型机床切削颤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第28-30页
        2.1.2 机床切削系统稳定性极限分析第30-33页
    2.2 机床切削系统稳定性极限的预测第33-40页
        2.2.1 概述第33-34页
        2.2.2 机床切削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第34-40页
    2.3 机床切削系统稳定性极限影响因素分析第40-44页
        2.3.1 机床主轴转速n对b_(lim)的影响第40-41页
        2.3.2 主振系统固有频率ω_n对blim的影响第41页
        2.3.3 重叠系数μ对b_(lim)的影响第41-42页
        2.3.4 切削刚度系数k_c对b_(lim)的影响第42页
        2.3.5 主振系统刚度系数k对b_(lim)的影响第42-43页
        2.3.6 主振系统阻尼比ζ对b_(lim)的影响第43页
        2.3.7 方向系数u对b_(lim)的影响第43-44页
    2.4 车削加工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的试验考证方案第44-47页
        2.4.1 时变切深切削试验方案第44-46页
        2.4.2 时变机床主轴转速切削试验方案第46-47页
    2.5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主振系统设计第48-63页
    3.1 主振系统固有频率的选择第48-50页
        3.1.1 试验方法与试验系统第48页
        3.1.2 试验结果第48-50页
    3.2 刀杆材料的选择与刀杆结构设计第50-53页
        3.2.1 刀杆材料的选择第50-51页
        3.2.2 主振车刀刀杆结构设计要求第51页
        3.2.3 车刀刀杆设计流程第51-52页
        3.2.4 主振车刀刀杆结构第52-53页
    3.3 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刀杆固有频率第53-56页
        3.3.1 有限元分析前的准备工作第53页
        3.3.2 边界条件第53-54页
        3.3.3 分析计算结果第54-56页
    3.4 主振车刀刀杆静力变形校核第56-60页
        3.4.1 切削力估算第56-57页
        3.4.2 边界条件第57-58页
        3.4.3 网格划分和静力变形计算结果第58-60页
    3.5 车刀刀杆频响特性试验第60-62页
        3.5.1 试验方法和试验系统第60页
        3.5.2 车刀刀杆的频响特性第60-62页
    3.6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机床主轴转速时变系统设计暨转速信号与振动响应信号的同步测量第63-76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63页
    4.2 时变机床主轴主轴转速的实现方法第63-65页
        4.2.1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简介第63-64页
        4.2.2 时变主轴转速的实现方法第64-65页
    4.3 时变主轴转速系统设计第65-69页
        4.3.1 外部计算机控制主轴转速倍率的格雷码输出第65-66页
        4.3.2 开关量信号的电平转换第66-68页
        4.3.3 PLC扩展DI模板的线路连接第68-69页
        4.3.4 主轴转速PLC程序编写与传输系统第69页
    4.4 时变主轴转速信号与振动响应信号的同步测量第69-75页
        4.4.1 主轴转速测量系统第69-71页
        4.4.2 主轴转速的测量计算第71-73页
        4.4.3 主轴转速信号与振动响应信号的同步测量第73-75页
    4.5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车削加工系统动力学参数识别第76-100页
    5.1 主振系统阻尼比的识别第76-79页
        5.1.1 主振系统阻尼比的识别原理第76-77页
        5.1.2 试验方法与试验系统第77页
        5.1.3 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第77-79页
    5.2 主振系统静刚度的测定第79-84页
        5.2.1 实验方法与试验装置第79-80页
        5.2.2 KISTLER 测力仪的标定第80-82页
        5.2.3 试验数据处理结果第82-84页
    5.3 切削刚度系数kc的识别第84-98页
        5.3.1 切削刚度kc识别原理第84-86页
        5.3.2 用动态切削试验方法识别kfe 值第86-93页
        5.3.3 动态切削力相对于刀架x方向振动位移相位差φ的识别第93-97页
        5.3.4 由kfe 和?值计算切削刚度系数kc 值第97-98页
    5.4 方向系数u 的识别第98-99页
    5.5 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车削加工系统稳定性极限预测的试验考证第100-122页
    6.1 用时变切深切削方法对稳定性极限预测结果进行试验考证第100-107页
        6.1.1 试验考证方法第100-101页
        6.1.2 试验条件第101-102页
        6.1.3 试验结果分析第102-107页
    6.2 用时变机床主轴转速切削方法对稳定性极限预测结果进行试验考证第107-121页
        6.2.1 试验方法与试验条件第107-108页
        6.2.2 振动加速度响应方差门限值σ_y~2的确定第108-110页
        6.2.3 工件表面许用波纹轮廓高度的确定第110-113页
        6.2.4 试验结果分析第113-121页
    6.3 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122-124页
    今后工作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第131-132页
摘要第132-137页
ABSTRACT第137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遥感影像的原平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下一篇:基于铺装一体化的正交异性钢—混凝土组合桥面系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