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氧化应激 | 第11页 |
1.2 褪黑素与氧化应激 | 第11-13页 |
1.3 褪黑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第13-19页 |
1.3.1 褪黑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 第14-16页 |
1.3.2 褪黑素与帕金森氏病 | 第16-18页 |
1.3.3 褪黑素与亨廷顿氏病 | 第18-19页 |
1.4 MPTP与 6-OHDA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 | 第19-21页 |
1.4.1 MPTP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 | 第19-20页 |
1.4.2 6-OHDA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2 药品 | 第23页 |
2.3 检测Neu-240对MPTP诱导PD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改善效应 | 第23-26页 |
2.3.1 动物分组与药物处理 | 第23页 |
2.3.2 行为学检测 | 第23-25页 |
2.3.3 HPLC法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二羟苯乙酸(DOPAC)及高香草酸(HVA)含量 | 第25-26页 |
2.4 检测Neu-240对 6-OHDA诱导PD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改善效应 | 第26页 |
2.4.1 6-OHDA诱导大鼠PD模型建立 | 第26页 |
2.4.2 动物分组与药物处理 | 第26页 |
2.4.3 行为学检测 | 第26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7-33页 |
3.1 Neu-240对MPTP诱导PD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改善效应 | 第27-30页 |
3.1.1 开放场测试 | 第27页 |
3.1.2 爬杆测试 | 第27-28页 |
3.1.3 前爪步长测试 | 第28页 |
3.1.4 悬挂测试 | 第28-29页 |
3.1.5 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二羟苯乙酸(DOPAC)及高香草酸(HVA)含量 | 第29-30页 |
3.2 Neu-240对 6-OHDA诱导PD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改善效应 | 第30-33页 |
3.2.1 头部位置测试 | 第30-31页 |
3.2.2 阿扑吗啡旋转测试 | 第31-3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3-45页 |
4.1 褪黑素通过抗氧化机制改善PD症状 | 第33-35页 |
4.2 褪黑素通过抗凋亡机制改善PD症状 | 第35-37页 |
4.3 褪黑素通过抗炎症机制改善PD症状 | 第37-40页 |
4.4 PD药物治疗临床前研究策略与现状 | 第40-43页 |
4.5 Neu-240作为PD的潜在治疗药物 | 第43-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9页 |
文献综述 | 第59-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项目基金资助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