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2-34页 |
1.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病例的收集方法 | 第12页 |
1.2.2 病历资料采纳标准 | 第12-13页 |
1.2.3 纳入标准(对以下任意一项的回答为“否”者不能入选) | 第13页 |
1.2.4 排除标准(对以下任意一项的回答为“是”者不能入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1.3.1 建立病历资料数据库 | 第13-15页 |
1.3.2 数据挖掘与分析过程 | 第15-17页 |
1.3.3 深度访谈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结果 | 第18-27页 |
1.4.1 性别分析 | 第18页 |
1.4.2 症状统计分析 | 第18-21页 |
1.4.3 证侯频次统计 | 第21页 |
1.4.4 治则治法统计 | 第21-22页 |
1.4.5 症状的聚类分析 | 第22-24页 |
1.4.6 药-证-症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 第24-27页 |
1.5 讨论 | 第27-32页 |
1.5.1 性别统计差异性讨论 | 第27-28页 |
1.5.2 症状复杂多变,临证注重抓主症,根据主症用方 | 第28-29页 |
1.5.3 发病以本虚标实为主,治宜标本兼顾 | 第29-31页 |
1.5.4 传承系统应用于经验传承中的利弊 | 第31-32页 |
1.6 结论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2章 综述 | 第34-51页 |
2.1 老年抑郁证的定义及现状 | 第34页 |
2.2 浅谈老年郁证的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 | 第34-41页 |
2.2.1 历代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 第34-36页 |
2.2.2 对老年郁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38页 |
2.2.3 对本病的辨证施治研究 | 第38-39页 |
2.2.4 郁证中医治疗方法 | 第39-41页 |
2.3 浅谈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研究 | 第41-46页 |
2.3.1 抑郁症的致病因素研究 | 第41-43页 |
2.3.2 抑郁症与心衰的关系 | 第43页 |
2.3.3 抑郁症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43-44页 |
2.3.4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 | 第44-46页 |
2.4 关于“名老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附录A 病例观察表 | 第52-53页 |
附录B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 | 第53-58页 |
附录C 中西医诊断标准 | 第58-59页 |
附录D 抑郁的轻重程度划分标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