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化论文

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

绪论第18-32页
    一、选题依据第18-20页
    二、概念、理论前提第20-26页
    三、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结构与创新第27-32页
第一章 区域分工模型与中心城市成长序第32-68页
    第一节 区域分工模型第32-43页
        一、区际要素流动形成特色城市第32-35页
        二、城市分工增进城市利益第35-36页
        三、区际要素流动与城市发展第36-39页
        四、区际要素流动周期与城市发展周期第39-41页
        五、区际要素流动与城市带成长第41-43页
    第二节 城市成长空间的科学模型第43-49页
        一、经济学中的空间理论第43-44页
        二、描述系统空间有序化的数理方法第44-47页
        三、“梅子布丁式的现代多中心都市空间结构模型”第47-49页
    第三节 中心城市发展极理论第49-59页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的极化第49-55页
        二、从区域分工中发现发展极第55-57页
        三、区际差异就是发展极差异第57-59页
    第四节 中心城市成长序理论第59-68页
        一、城市成长序的科学涵义第59-60页
        二、城市成长的空间序第60-61页
        三、城市成长的“经济序”第61-62页
        四、城市成长的“文化序”第62-63页
        五、城市成长的“制度序”第63-64页
        六、城市系统管理的有序度第64-68页
第二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般机理第68-101页
    第一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理论第68-81页
        一、城市分析视角第68-71页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第71-74页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机理第74-78页
        四、中心城市设立的行政规定第78-81页
    第二节 城市带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第81-93页
        一、城市带与中心城市的空间成长第81-84页
        二、发展城市带经济的原则第84-86页
        三、城市带中中心城市的能级第86-89页
        四、提升“济青烟城市带”功能第89-93页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的态势第93-101页
        一、中心城市稳步发展第93-95页
        二、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第95-97页
        三、小城镇大量涌现第97-98页
        四、卫星城市演变第98-99页
        五、建设城市地区第99-101页
第三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路径第101-129页
    第一节 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第101-113页
        一、层次化的中心城市空间第101-103页
        二、结构化的中心城市空间第103-107页
        三、宏观化的中心城市空间第107-111页
        四、边缘化的中心城市空间第111-112页
        五、中心城市的成长模式第112-113页
    第二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的序化第113-119页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标准化第113-115页
        二、中心城市土地结构演化第115-116页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模式第116页
        四、济青烟城市带高技术区区位评价第116-119页
    第三节 济青烟城市带空间结构第119-129页
        一、济青烟城市带空间描述第119-121页
        二、济青烟城市带空间结构规划第121-124页
        三、济青烟城市带的空间区位商第124-127页
        四、济青烟城市带城市间经济链第127-129页
第四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路径第129-172页
    第一节 经济增长路径第129-136页
        一、城市经济增长内涵第129-130页
        二、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带经济第130-131页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第131-133页
        四、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机制第133-136页
    第二节 经济结构信息化路径第136-145页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的产业结构第136-138页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的就业结构第138-140页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的消费结构第140-141页
        四、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的投资结构第141-142页
        五、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的内涵第142-145页
    第三节 经济结构调整路径第145-157页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第145-148页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第148-152页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消费结构调整第152-155页
        四、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结构调整第155-156页
        五、区域性中心城市所有制结构调整第156-157页
    第四节 产业结构高级化路径第157-172页
        一、城市源泉产业及其演变第158-161页
        二、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第161-162页
        三、城市产业演变与城市化时序第162-164页
        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第164-166页
        五、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第166-168页
        六、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第168-170页
        七、城市型产业的发生与成长第170-172页
第五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路径第172-206页
    第一节 中心城市文化发展路径分析第172-179页
        一、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力第172-174页
        二、中心城市文化发展路径的内容第174-177页
        三、中心城市文化发展的信息化路径第177-178页
        四、中心城市文化发展的产业化路径第178-179页
    第二节 休闲经济路径第179-186页
        一、城市休闲经济的需求视角第180-182页
        二、城市休闲经济的供给视角第182-184页
        三、休闲的供求平衡第184-186页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路径第186-195页
        一、学习型城市的构建第186-189页
        二、学习型城市社区第189-192页
        三、学习型企业第192-194页
        四、学习型城市家庭第194-195页
    第四节 城市社会现代化路径第195-206页
        一、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含义和标志第195-197页
        二、中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第197-200页
        三、济青烟城市带现代化指数第200-206页
第六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制度发展路径第206-248页
    第一节 中心城市的制度安排第206-208页
        一、制度系统的内容第206-207页
        二、中心城市制度安排的含义第207页
        三、中心城市制度安排分类第207-208页
    第二节 土地制度与中心城市发展第208-217页
        一、中国城镇土地制度现状第208-210页
        二、中国的用地制度的二元性第210-212页
        三、中心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第212-213页
        四、中心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第213-216页
        五、中心城市的土地租赁制度第216-217页
    第三节 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第217-228页
        一、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第218页
        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第218-222页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变革第222-223页
        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第223-225页
        五、城市建设投资渠道和项目特点第225-226页
        六、城市建设投融资对策第226-228页
    第四节 财税制度安排与中心城市第228-240页
        一、财政支出制度与中心城市发展第228-230页
        二、财政改革与城市产业体系第230-233页
        三、财税改革与中心城市发展第233-235页
        四、财政收入制度与中心城市发展第235-238页
        五、建立城市公共财政制度第238-240页
    第五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第240-248页
        一、中心城市住房制度第240-241页
        二、中心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241-242页
        三、中心城市的失业保险制度第242-244页
        四、中心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第244-245页
        五、中心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第245-246页
        六、中心城市工伤保险制度第246-248页
第七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第248-271页
    第一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社会系统第248-252页
        一、城市社会系统的唯象描述第248-250页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250-251页
        三、城市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第251-252页
    第二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环境系统第252-256页
        一、城市环境系统的唯象描述第252-254页
        二、城市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254-255页
        三、城市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第255-256页
    第三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系统第256-259页
        一、城市经济系统的唯象描述第256-257页
        二、城市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57-259页
        三、城市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第259页
    第四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诸系统的协同第259-263页
        一、城市复合大系统的唯象描述第260-261页
        二、城市复合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61-262页
        三、城市复合大系统的协同发展第262-263页
    第五节 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施第263-271页
        一、协同发展的理论来源第263-266页
        二、协同发展的规律性第266-268页
        三、城市带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第268-271页
附录第271-27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76-283页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283-284页
声明第284-285页
后记第285页

论文共2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FDM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鲁棒资源分配算法研究
下一篇: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和亚急诊外科治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