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江户时期思想家“华夷之辨”思想演变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问题与方法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先贤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探讨 | 第13-2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2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儒家华夷思想的观念特点及理论变迁 | 第23-37页 |
第一节 华夷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第23-26页 |
第二节 何谓“华”、“夷”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华夷思想中的文化认同 | 第28-30页 |
第四节 《春秋公羊传》中特殊的华夷观 | 第30-37页 |
第三章 近世以前日本对“华夷思想”的抵抗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倭国的自立化的最初尝试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与隋唐交往过程中的自立精神 | 第39-43页 |
第三节 同宋元交往过程中的神国意识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现实经济外交 | 第44-48页 |
第四章 儒学者的“去中国化”思想轨迹 | 第48-72页 |
第一节 儒者的“中华崇拜”心绪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子欲居九夷”中的道德主张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孰为中华—以崎门学派为中心 | 第55-59页 |
第四节 “华夷变态”的冲击 | 第59-62页 |
第五节 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中对华夷思想的超越 | 第62-72页 |
第五章 江户时期日本国学家的汉意批判 | 第72-87页 |
第一节 江户时期国学的性格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寓于“道”的日本中华主义 | 第74-81页 |
第三节 基于文化回归的中国批判 | 第81-87页 |
第六章 东西文明冲撞下的华夷秩序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西学登陆后日本的选择 | 第87-89页 |
第二节 锁国时期日本世界认识的变化 | 第89-92页 |
第三节 从儒家之教到西方之学 | 第92-95页 |
第四节 地球空间认识对华夷观念的冲击 | 第95-102页 |
第七章 江户时期日本学者的朝鲜观 | 第102-112页 |
第一节 朝鲜的地位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尊敬朝鲜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蔑视朝鲜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侵略朝鲜 | 第108-112页 |
第八章 自国中心意识的思想依据 | 第112-130页 |
第一节 神国思想对华夷思想的反抗 | 第112-120页 |
第二节 水土论视角下的“华夷观念” | 第120-130页 |
第九章 “日本型”及“武威”的再确认 | 第130-142页 |
第一节 “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时代背景及其虚幻性 | 第130-136页 |
第二节 “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武威性”再认识 | 第136-142页 |
结语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