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MSW实务能力分析: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以S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关于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现实困境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关于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述评 | 第16-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第17页 |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第17-18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8-24页 |
(一)核心概念操作化 | 第18-22页 |
(二)研究对象描述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境外相关经验及其启示 | 第24-38页 |
一、英美国家的相关经验 | 第24-27页 |
(一)美国的相关经验 | 第24-25页 |
(二)英国的相关经验 | 第25-27页 |
二、港台地区的相关经验 | 第27-31页 |
(一)香港地区的相关经验 | 第27-29页 |
(二)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 | 第29-31页 |
三、境外相关经验的启示 | 第31-38页 |
(一)英美国家相关经验简评 | 第31-32页 |
(二)港台地区相关经验简评 | 第32-33页 |
(三)境外相关经验的启示 | 第33-38页 |
第三章 S高校MSW实务能力现实困境分析 | 第38-50页 |
一、S高校社会工作硕士(MSW)培养方案 | 第38-40页 |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 第38页 |
(二)招生对象 | 第38页 |
(三)学习年限 | 第38-39页 |
(四)研究方向 | 第39页 |
(五)课程设置 | 第39页 |
(六)社会工作实习 | 第39-40页 |
二、S高校MSW实务能力现状分析 | 第40-45页 |
(一)学生层面 | 第40-42页 |
(二)高校层面 | 第42-44页 |
(三)机构层面 | 第44-45页 |
三、S高校MSW实务能力的现实困境 | 第45-50页 |
(一)理论教学 | 第45-46页 |
(二)实践操作 | 第46-47页 |
(三)专业督导 | 第47-48页 |
(四)考核评估 | 第48-50页 |
第四章 S高校MSW实务能力提升路径 | 第50-56页 |
一、微观层面 | 第50-53页 |
(一)理论教学 | 第50-51页 |
(二)实践操作 | 第51页 |
(三)专业督导 | 第51-52页 |
(四)考核评估 | 第52-53页 |
二、中观层面 | 第53-54页 |
(一)大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 第53页 |
(二)教师考核“指挥棒”的调整 | 第53页 |
(三)高校就业“指挥棒”的调整 | 第53-54页 |
三、宏观层面 | 第54-56页 |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福利领域立法 | 第54-55页 |
(二)保障行业地位,畅通上升渠道 | 第55页 |
(三)加大财政投入,适当增加岗位补贴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一、关于高校MSW实务能力研究的一些结论 | 第56-57页 |
(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 第56页 |
(二)MSW实务能力的不可替代 | 第56-57页 |
(三)主体在高校,根本在政府 | 第57页 |
二、关于高校MSW实务能力研究的一些讨论 | 第57-58页 |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7页 |
(二)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