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共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网络欺负第12-15页
        1.1.1 概念第12页
        1.1.2 分类第12-13页
        1.1.3 特征第13-14页
        1.1.4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 共情第15-18页
        1.2.1 概念第15-16页
        1.2.2 理论模型第16-18页
    1.3 道德推脱第18-19页
        1.3.1 概念第18页
        1.3.2 心理机制第18-19页
    1.4 相关研究第19-22页
        1.4.1 共情与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1.4.2 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第20页
        1.4.3 共情与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第2章 问题提出第22-25页
    2.1 问题提出第22-23页
    2.2 研究假设第23页
    2.3 研究意义第23-24页
    2.4 创新点第24-25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25-27页
    3.1 研究被试第25页
    3.2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3 统计方法第26-27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27-45页
    4.1 中学生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第27-29页
        4.1.1 中学生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的总体情况分析第27-28页
        4.1.2 中学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性别差异分析第28页
        4.1.3 中学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年级差异分析第28-29页
    4.2 中学生共情的基本特点第29-32页
        4.2.1 中学生共情的总体情况分析第29-30页
        4.2.2 中学生共情的性别差异分析第30页
        4.2.3 中学生共情的年级差异分析第30-32页
    4.3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基本特点第32-34页
        4.3.1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总体情况分析第32-33页
        4.3.2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性别差异分析第33-34页
        4.3.3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年级差异分析第34页
    4.4 中学生共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相关关系第34-39页
        4.4.1 中学生共情与网络欺负的相关关系第34-35页
        4.4.2 中学生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相关关系第35-37页
        4.4.3 中学生共情与道德推脱的相关关系第37-39页
    4.5 中学生共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回归分析第39-41页
        4.5.1 中学生网络欺负对共情的回归分析第39页
        4.5.2 中学生网络欺负对道德推脱的回归分析第39-40页
        4.5.3 中学生道德推脱对共情的回归分析第40-41页
    4.6 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1-45页
        4.6.1 道德推脱在共情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1-42页
        4.6.2 道德推脱在认知共情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2-43页
        4.6.3 道德推脱在情感共情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3-45页
第5章 讨论第45-53页
    5.1 中学生共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第45-49页
        5.1.1 中学生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第45-47页
        5.1.2 中学生共情的基本特点第47-48页
        5.1.3 中学生道德推脱的基本特点第48-49页
    5.2 中学生共情、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第49-50页
        5.2.1 中学生共情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第49页
        5.2.2 中学生道德推脱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第49-50页
        5.2.3 中学生共情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第50页
    5.3 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第50-51页
    5.4 研究启示第51-52页
    5.5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第52-53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附录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滚环扩增的化学发光法测定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和三磷酸腺苷
下一篇:DMAP催化Boc-酸酐和2-氨基苯乙烯的环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