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苗期调亏灌溉与水肥耦合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Summary第8-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1.2.1 调亏灌溉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1 调亏灌溉与传统灌溉的区别第10-11页
            1.2.1.2 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研究第11-12页
            1.2.1.3 调亏灌溉的适宜时间与适宜亏水度指标研究第12页
            1.2.1.4 调亏灌溉对作物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第12页
            1.2.1.5 调亏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效应第12-13页
        1.2.2 水肥耦合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2.1 水肥耦合对根系的影响第13-14页
            1.2.2.2 水肥耦合对茎秆的影响第14页
            1.2.2.3 水肥耦合对叶片的影响第14-15页
            1.2.2.4 水肥耦合对经济产量的影响第15页
            1.2.2.5 水肥耦合对生物产量的影响第15-16页
            1.2.2.6 水肥耦合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6-17页
            1.2.2.7 水肥耦合对水分代谢的影响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1 供试材料第18页
    2.2 试验地点第18页
    2.3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18-20页
        2.3.1 玉米苗期调亏灌溉技术研究第18-19页
            2.3.1.1 试验设计第18页
            2.3.1.2 栽培方式第18-19页
            2.3.1.3 控水方式第19页
        2.3.2 玉米苗期水肥耦合技术研究第19-20页
            2.3.2.1 试验设计第19页
            2.3.2.2 栽培方式第19-20页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0页
        2.4.1 形态指标第20页
        2.4.2 生理生化指标第20页
        2.4.3 穗部性状及产量第20页
    2.5 数据处理第20-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51页
    3.1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1-23页
        3.1.1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株高的影响第21-22页
            3.1.1.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株高的影响第21-22页
            3.1.1.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株高的影响第22页
        3.1.2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茎粗的影响第22-23页
            3.1.2.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茎粗的影响第22-23页
            3.1.2.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茎粗的影响第23页
    3.2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第23-25页
        3.2.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叶面积的影响第23-24页
        3.2.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叶面积的影响第24-25页
    3.3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25-28页
        3.3.1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SOD酶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3.3.1.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 808 SOD酶活性的影响第25页
            3.3.1.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SOD酶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3.3.2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POD酶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3.3.2.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 808 POD酶活性的影响第26页
            3.3.2.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POD酶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3.3.3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3.3.3.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7页
            3.3.3.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3.4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8-31页
        3.4.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8-30页
        3.4.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0-31页
    3.5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根冠比的影响第31-32页
    3.6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第32-36页
        3.6.1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大喇叭口期氮素积累的影响第32-33页
            3.6.1.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大喇叭口期氮素积累的影响第32-33页
            3.6.1.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大喇叭口期氮素积累的影响第33页
        3.6.2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磷素积累的影响第33-34页
            3.6.2.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大喇叭口期磷素积累的影响第33-34页
            3.6.2.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大喇叭口期磷素积累的影响第34页
        3.6.3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大喇叭口期钾素积累的影响第34-36页
            3.6.3.1 苗期调亏灌溉对中单808大喇叭口期钾素积累的影响第34-35页
            3.6.3.2 苗期调亏灌溉对顺单6号大喇叭口期钾素积累的影响第35-36页
    3.7 水肥耦合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6-37页
        3.7.1 水肥耦合对玉米株高的影响第36页
        3.7.2 水肥耦合对玉米茎粗的影响第36-37页
    3.8 水肥耦合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第37-38页
    3.9 水肥耦合对玉米根系相关性状的影响第38-42页
        3.9.1 水肥耦合对玉米根长的影响第38-39页
        3.9.2 水肥耦合对玉米总投影面积和总根表面积的影响第39-40页
        3.9.3 水肥耦合对玉米平均根系直径的影响第40页
        3.9.4 水肥耦合对玉米根尖数、分枝数、交叉数的影响第40-41页
        3.9.5 水肥耦合对玉米总根体积的影响第41-42页
    3.10 水肥耦合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42-45页
        3.10.1 水肥耦合对玉米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第42-43页
        3.10.2 水肥耦合对玉米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3.10.3 水肥耦合对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44-45页
    3.11 水肥耦合对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第45-47页
        3.11.1 水肥耦合对玉米大喇叭口期氮素积累的影响第45-46页
        3.11.2 水肥耦合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磷素积累的影响第46-47页
        3.11.3 水肥耦合对玉米大喇叭口期钾素积累的影响第47页
    3.12 水肥耦合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7-48页
    3.13 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第48-51页
        3.13.1 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第48-49页
        3.13.2 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49-5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1-57页
    4.1 讨论第51-54页
        4.1.1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叶面积的影响第51页
        4.1.2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51-52页
        4.1.3 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52页
        4.1.4 水肥耦合对玉米农艺性状、叶面积及根系相关性状的影响第52页
        4.1.5 水肥耦合对玉米养分积累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52-53页
        4.1.6 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第53-54页
    4.2 结论第54-57页
        4.2.1 调亏灌溉技术研究第54-55页
            4.2.1.1 调亏灌溉技术对玉米农艺性状和叶面积的影响第54页
            4.2.1.2 调亏灌溉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54页
            4.2.1.3 调亏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第54-55页
            4.2.1.4 调亏灌溉对玉米根冠比的影响第55页
        4.2.2 水肥耦合技术研究第55-56页
            4.2.2.1 水肥耦合对玉米农艺性状、叶面积影响第55页
            4.2.2.2 水肥耦合对玉米根系相关性状的影响第55页
            4.2.2.3 水肥耦合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55页
            4.2.2.4 水肥耦合对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第55-56页
            4.2.2.5 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第56页
        4.2.3 最佳调亏灌溉和水肥耦合模式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附录第63-64页
图版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聚众斗殴罪的转化
下一篇: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问题探讨》(节选)翻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