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结构倒塌失效准则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3 结构残余位移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RC框架结构倒塌机理 | 第18-35页 |
2.1 倒塌破坏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倒塌的分类 | 第19页 |
2.3 RC框架结构倒塌机理 | 第19-21页 |
2.3.1 梁柱破坏机理 | 第19-20页 |
2.3.2 节点破坏机理 | 第20-21页 |
2.4 影响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因素 | 第21-22页 |
2.4.1 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 第21页 |
2.4.2 结构的鲁棒性 | 第21页 |
2.4.3 结构冗余度 | 第21-22页 |
2.5 结构抗震倒塌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5.1 静力推覆分析法 | 第22-23页 |
2.5.2 动力分析法 | 第23-25页 |
2.5.3 离散元分析法 | 第25页 |
2.6 倒塌失效准则 | 第25-34页 |
2.6.1 基于强度的失效准则 | 第25-26页 |
2.6.2 基于变形的失效准则 | 第26-28页 |
2.6.3 基于能量的失效准则 | 第28页 |
2.6.4 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参数失效准则 | 第28-31页 |
2.6.5 基于刚度的失效准则 | 第31-33页 |
2.6.6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失效准则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倒塌分析 | 第35-5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结构的设计要点 | 第35-37页 |
3.2.1 结构布置 | 第35-36页 |
3.2.2 构件设计 | 第36-37页 |
3.3 SAP2000有限元建模 | 第37-42页 |
3.3.1 结构设计概况 | 第37-38页 |
3.3.2 材料本构 | 第38-39页 |
3.3.3 构件单元的选取 | 第39-41页 |
3.3.4 积分方式的选择 | 第41-42页 |
3.4 地震波的选则 | 第42页 |
3.5 基于IDA失效准则 | 第42-52页 |
3.5.1 单个IDA曲线的绘制 | 第43-45页 |
3.5.2 多个地震波IDA方法的分析结果 | 第45-52页 |
3.6 基于变形失效准则 | 第52-58页 |
3.6.1 分析结果 | 第52-57页 |
3.6.2 结果评价 | 第57-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RC框架结构残余位移分析 | 第59-71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定义 | 第59-61页 |
4.3 地震动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的选择 | 第61页 |
4.3.1 地震动强度指标 | 第61页 |
4.3.2 结构损伤指标 | 第61页 |
4.4 结构损伤指标为残余层间位移角的IDA分析 | 第61-68页 |
4.4.1 各个地震波IDA方法的分析结果 | 第61-67页 |
4.4.2 结果评价 | 第67-68页 |
4.5 基于IDA法的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68-70页 |
4.5.1 基于IDA法的倒塌易损性分析步骤 | 第68页 |
4.5.2 不同结构损伤指标的IDA法倒塌易损性分析对比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