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载体预处理及其强化MBR脱氮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及氮污染的危害 | 第10页 |
1.1.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页 |
1.1.2 水体氮污染的危害 | 第10页 |
1.2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0-12页 |
1.2.1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0-12页 |
1.2.2 我国城市污水的生物脱氮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外加碳源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传统碳源 | 第13页 |
1.3.2 新型固体碳源 | 第13-14页 |
1.3.3 木质纤维素类固体碳源及其预处理 | 第14-15页 |
1.4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15-16页 |
1.4.1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 | 第15页 |
1.4.2 悬浮载体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 | 第15-16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课题提出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预处理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预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19页 |
2.2.2 反应器运行条件 | 第19-20页 |
2.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0-24页 |
2.3.1 纤维素载体静态释碳实验 | 第20-21页 |
2.3.2 静态反硝化实验 | 第21页 |
2.3.3 纤维素载体组分测定 | 第21页 |
2.3.4 纤维素载体其他指标分析 | 第21-22页 |
2.3.5 MBR常规指标测定 | 第22页 |
2.3.6 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3.7 同步硝化-反硝化动力学实验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纤维素类载体预处理及强化脱氮性能分析 | 第24-36页 |
3.1 预处理对纤维素载体物化性质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1 预处理对纤维素载体组分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2 碱处理对纤维素载体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25页 |
3.1.3 纤维素载体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3.2 预处理对纤维素载体释碳能力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1 原料溶解性COD释放能力 | 第26-27页 |
3.2.2 预处理后COD释放能力 | 第27-28页 |
3.2.3 酶水解COD释放能力 | 第28页 |
3.2.4 还原性糖释放能力 | 第28-29页 |
3.2.5 碳源载体失重分析 | 第29页 |
3.3 预处理对纤维素载体反硝化潜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纤维素载体碱预处理条件优化 | 第30-32页 |
3.5 纤维素载体强化反硝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3.5.1 污泥浓度对系统反硝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2 碳源投加量对系统反硝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3 不同碳源种类对系统反硝化效果的比较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复合MBR系统强化脱氮效果分析 | 第36-48页 |
4.1 MBR除污效果 | 第36-39页 |
4.1.1 反应器启动 | 第36页 |
4.1.2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6-37页 |
4.1.3 对氮的去除效果 | 第37-39页 |
4.2 新型纤维素碳源载体复合MBR的除污效果 | 第39-44页 |
4.2.1 反应器运行条件 | 第39-40页 |
4.2.2 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2.3 对氮的去除效果 | 第41-44页 |
4.3 同步硝化反硝化动力学分析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建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