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术语和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8页 |
1.1 偶氮染料废水概述 | 第14-15页 |
1.1.1 偶氮染料的简介及特点 | 第14页 |
1.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性 | 第14-15页 |
1.2 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15-28页 |
1.2.1 物理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 第16-17页 |
1.2.2 化学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 第17-18页 |
1.2.3 生物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 第18-25页 |
1.2.4 其它前沿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 第25-28页 |
1.3 生物膜电极法的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1.3.1 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1.3.2 影响生物膜电极反应器效能的电化学因素 | 第29-30页 |
1.3.3 生物膜电极反应器中电子转移机制 | 第30-33页 |
1.3.4 国内外利用生物膜电极法脱氮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3.5 国内外利用生物膜电极法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概况 | 第36-41页 |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1.5 本文研究背景、科学性、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1-48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41-42页 |
1.5.2 研究科学性 | 第42-45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45页 |
1.5.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45-47页 |
1.5.5 技术路线 | 第47页 |
1.5.6 课题来源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双筒一体式BER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第48-8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5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48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8-50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0-55页 |
2.2 影响BER降解染料的电化学因素 | 第55-62页 |
2.2.1 电压 | 第55-59页 |
2.2.2 电压降 | 第59-60页 |
2.2.3 电极间距 | 第60-62页 |
2.3 影响BER降解染料的环境因素 | 第62-71页 |
2.3.1 染料浓度 | 第62-64页 |
2.3.2 外加碳源 | 第64-66页 |
2.3.3 pH | 第66-67页 |
2.3.4 温度 | 第67-68页 |
2.3.5 电解质溶液 | 第68-69页 |
2.3.6 反应时间 | 第69-71页 |
2.4 BER降解染料的产物分析及降解机理的研究 | 第71-83页 |
2.4.1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71-72页 |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72-73页 |
2.4.3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 第73-75页 |
2.4.4 BER中菌落结构分析 | 第75-79页 |
2.4.5 电化学、生物法和生物膜电极法的对比 | 第79-80页 |
2.4.6 BER降解染料的途径和机理 | 第80-8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三维BER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第85-10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85-86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8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7-88页 |
3.2 影响三维BER脱色效果的因素研究 | 第88-94页 |
3.2.1 染料浓度 | 第88页 |
3.2.2 运行电压 | 第88-90页 |
3.2.3 水力停留时间 | 第90-92页 |
3.2.4 硝态氮 | 第92-94页 |
3.3 三维BER对染料的去除特性及机理研究 | 第94-105页 |
3.3.1 污染物去除特性 | 第94-96页 |
3.3.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96-98页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98-99页 |
3.3.4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 第99-102页 |
3.3.5 三维BER降解RBR X-3B机理分析 | 第102-10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的研究 | 第107-12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9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107-108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9页 |
4.2 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构型的研究 | 第109-118页 |
4.2.1 不同生物阴极构型产生的电流密度 | 第109-110页 |
4.2.2 不同生物阴极构型的极化曲线 | 第110-112页 |
4.2.3 不同生物阴极构型产电差异分析 | 第112-118页 |
4.3 影响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因素研究 | 第118-126页 |
4.3.1 进水COD浓度 | 第118-119页 |
4.3.2 昼夜变化 | 第119-121页 |
4.3.3 水力停留时间 | 第121-124页 |
4.3.4 缓冲液浓度 | 第124-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BER和CW-MFC串联工艺处理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第127-14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28页 |
5.1.1 实验装置 | 第127页 |
5.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27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28页 |
5.2 三维BER和CW-MFC组合工艺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 | 第128-134页 |
5.2.1 染料去除效果 | 第128-130页 |
5.2.2 COD去除效果 | 第130页 |
5.2.3 三维BER和CW-MFC组合工艺的产电特性 | 第130-133页 |
5.2.4 三维BER和CW-MFC组合工艺能耗和产能分析 | 第133-134页 |
5.3 三维BER和CW-MFC串联堆栈耦合工艺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 | 第134-141页 |
5.3.1 CW-MFC串联堆栈 | 第134-136页 |
5.3.2 CW-MFC串联堆栈与三维BER耦合后的产电特性 | 第136-137页 |
5.3.3 CW-MFC串联堆栈与三维BER耦合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137-139页 |
5.3.4 CW-MFC串联堆栈和三维BER相耦合的理论研究 | 第139-1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42-146页 |
6.1 结论 | 第142-143页 |
6.2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6.3 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附录 反应装置实物图 | 第171-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