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证券间接持有体制下证券权益的性质 | 第8-18页 |
(一)跨国证券间接持有体制的基本架构 | 第8-14页 |
1.证券直接持有体制向证券间接持有体制的演变 | 第8-9页 |
2.证券间接持有体制的结构与框架 | 第9-12页 |
3.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持有制度 | 第12-13页 |
4.间接持有实体规则的国际统一——《日内瓦公约》 | 第13-14页 |
(二)间接持有体制下证券权益的性质 | 第14-18页 |
1.证券权益是共同财产所有权 | 第14-16页 |
2.证券权益是信托上的权益 | 第16-17页 |
3.美国的特殊的“证券权” | 第17-18页 |
二、间接持有体制下中介证券的转让 | 第18-27页 |
(一)通过借记和贷记的方法获得和处分证券 | 第19-21页 |
1.贷记 | 第19-20页 |
2.借记 | 第20-21页 |
3.评价 | 第21页 |
(二)通过其他方法处分证券 | 第21-23页 |
1.其他处分证券的方法 | 第22页 |
2.与贷记借记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三)非公约法规定的证券获得或处分 | 第23页 |
(四)中介人未经授权的处分行为 | 第23-25页 |
(五)簿记的无效、撤销和有条件簿记 | 第25-27页 |
1.簿记的无效、撤销 | 第25-26页 |
2.有条件簿记 | 第26-27页 |
三、第三人对中介证券的善意取得 | 第27-32页 |
(一)前提条件 | 第28-30页 |
1.“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标准 | 第28-29页 |
2.无偿方式的否定 | 第29页 |
3.举证责任的问题 | 第29-30页 |
(二)《日内瓦公约》第18条第(1)(2)(5)款:基本规则 | 第30-31页 |
(三)和《日内瓦公约》第十六条及优先权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四、集合权益之间的优先性 | 第32-37页 |
(一)《日内瓦公约》第十九条的范围与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1.适用范围 | 第33页 |
2.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二)例外:特殊的优先规则 | 第34-36页 |
(三)相关案例 | 第36-37页 |
五、关于担保交易的特殊规定 | 第37-44页 |
(一)中介化证券担保交易的适用范围 | 第37-39页 |
1.适用的主体 | 第38页 |
2.适用的客体 | 第38-39页 |
(二)中介化证券担保的形式 | 第39-40页 |
1.质押担保 | 第39页 |
2.所有权让与担保 | 第39-40页 |
(三)担保权利的行使和保障 | 第40-43页 |
1.担保权人的“使用权” | 第40-41页 |
2.维持或者替换担保 | 第41-42页 |
3.关于破产的特殊规定 | 第42-43页 |
(四)中介化证券担保权益的实现 | 第43-44页 |
1.证券的卖出 | 第43页 |
2.扎抵了结条款 | 第43-44页 |
六、我国有关证券持有制度下证券转让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 第44-49页 |
(一)我国目前的证券持有制度与转让制度 | 第44-46页 |
(二)完善我国证券持有与转让制度的一些设想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