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转动机件论文--轴承论文--滚动轴承论文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精研加工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精研加工定义第12-14页
        1.2.2 国内外精研加工工艺发展历程第14-15页
        1.2.3 精研加工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精研加工的影响因素第16-20页
    1.3 残余应力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1 残余应力产生原因第20-21页
        1.3.2 机械加工残余应力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产生机理第23-31页
    2.1 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第23-24页
    2.2 精研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第24-26页
        2.2.1 精研加工过程第24-25页
        2.2.2 精研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第25-26页
    2.3 单颗磨粒作用下轴承滚道表层残余应力的产生第26-29页
        2.3.1 油石磨粒对轴承滚道表层金属的滑擦作用第27页
        2.3.2 油石磨粒对轴承滚道表层金属的耕犁作用第27-28页
        2.3.3 油石磨粒对轴承滚道表层金属的微切削作用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油石磨粒与轴承滚道表面相互作用力分析第31-41页
    3.1 油石压力对磨粒与滚道表面之间作用力的影响第31-39页
        3.1.1 精研加工油石模型第31-33页
        3.1.2 油石表面单颗磨粒对滚道表面作用力第33-37页
        3.1.3 轴承滚道表面单位面积受力分析第37-39页
    3.2 油石对滚道表面切向力方向分析第39-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有限元仿真第41-57页
    4.1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有限元模型第41-46页
        4.1.1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有限元仿真分析流程第41-43页
        4.1.2 套圈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3-44页
        4.1.3 定义材料属性第44-45页
        4.1.4 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第45-46页
    4.2 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第46-55页
        4.2.1 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第46-47页
        4.2.2 油石压力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第47-50页
        4.2.3 切削角变化范围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0-54页
        4.2.4 套圈结构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4-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第57-71页
    5.1 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第57-59页
        5.1.1 工件及工件材料第57页
        5.1.2 精研加工设备第57-58页
        5.1.3 实验方案第58-59页
    5.2 精研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测量第59-66页
        5.2.1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第59-64页
        5.2.2 残余应力测量设备第64页
        5.2.3 残余应力测量方案第64-66页
        5.2.4 残余应力测量步骤第66页
    5.3 精研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测量结果分析第66-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6章 磨削残余应力对滚动轴承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71-77页
    6.1 磨削残余应力场第71-72页
        6.1.1 磨削残余应力场的影响因素第71-72页
        6.1.2 磨削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第72页
    6.2 精研加工初始应力场设置第72-73页
    6.3 磨削残余应力对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仿真第73-74页
        6.3.1 前处理第73页
        6.3.2 磨削残余应力场施加第73-74页
    6.4 精研加工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第74-76页
    6.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第77-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件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恋爱中的女人》解读劳伦斯的两性观
下一篇: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