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学衡派伦理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8页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第11-13页
        (一) 系统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第11页
        (二) 中国传统伦理现代转型的参与者第11-12页
        (三) 对其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3-25页
        (一) 关于学衡派群体的确认第13页
        (二) 与伦理思想相关的基础研究第13-20页
        (三) 伦理思想的专门性研究第20-25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思路、重点难点和方法第25-28页
        (一) 创新点第25页
        (二) 思路第25-26页
        (三) 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第26-28页
第一章 学衡派伦理思想的文化背景第28-63页
    第一节 学衡派产生的背景第28-43页
        一、现代性困境:西方文化危机第28-34页
        二、启蒙的迷乱:中国文化危机第34-42页
        三、《学衡》的创刊及学衡派的界定第42-43页
    第二节 保守主义的文化观第43-55页
        一、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学衡派文化观的理论依据第43-48页
        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保守主义的文化观第48-55页
    第三节 伦理认同:保守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第55-63页
        一、伦理为文化的核心第55-59页
        二、伦理认同的重构第59-63页
第二章 伦理精神的建构第63-97页
    第一节 伦理精神的世界观基础第63-69页
        一、"五四"时期世界观的转型第64-65页
        二、学衡派"一""多"融合的世界观第65-69页
    第二节 伦理精神的人性论依据第69-78页
        一、善恶二元的人性论第70-75页
        二、学衡派人性论评价第75-78页
    第三节 伦理精神的价值体系第78-97页
        一、"中庸"的价值观第78-83页
        二、"中庸"的践行原则第83-87页
        三、对人道主义价值的批判第87-93页
        四、对孔孟伦理精神的复兴第93-97页
第三章 伦理实体的重新诠释第97-125页
    第一节 家庭的伦理意义第98-108页
        一、对传统家庭伦理实体的反思第100-102页
        二、对家伦理实体的维护第102-108页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伦理价值第108-125页
        一、自由与责任统一的民主观第109-114页
        二、道德理想主义的政治观第114-119页
        三、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第119-125页
第四章 伦理信仰的重构第125-154页
    第一节 学衡派的宗教观第126-140页
        一、"五四"对宗教的批判与信仰的崩溃第126-128页
        二、学衡派对宗教的批判与继承第128-135页
        三、对宗教信仰之伦理性的阐发第135-140页
    第二节 学衡派的伦理信仰第140-154页
        一、对伦理精神宗教性的阐发第140-146页
        二、"中庸"的伦理信仰及其机制第146-154页
第五章 学衡派伦理思想的评价与现代意义第154-173页
    第一节 张力的失衡:伦理认同困境第154-164页
        一、对新文化派伦理启蒙的平衡第154-158页
        二、自身伦理思想张力的失衡第158-162页
        三、文化保守主义伦理转型的启示第162-164页
    第二节 张力的平衡:伦理认同的重构第164-173页
        一、人文主义及其向度第165-169页
        二、人文主义不同向度的辩证统一第169-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80-181页
后记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通运维任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