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第9-12页 |
1.2.1 物理修复 | 第9-10页 |
1.2.2 化学修复 | 第10-11页 |
1.2.3 生物修复 | 第11-12页 |
1.3 基于硫酸自由基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过硫酸盐简介及其应用 | 第12-13页 |
1.3.2 硫酸自由基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3.3 过硫酸盐活化方法 | 第14-16页 |
1.4 活化过硫酸盐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工程应用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研究 | 第19-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1 材料和仪器 | 第19-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1.2.1 柴油污染土壤降解实验 | 第21-22页 |
2.1.2.2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22页 |
2.1.2.3 正交试验设计表及响应曲面分析设计表 | 第22页 |
2.1.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2.1.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3.2 土壤含油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1.3.3 过硫酸钠的测定 | 第23-24页 |
2.1.3.4 GC分析 | 第24页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2.2.1 氧化降解过程中各因素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4-28页 |
2.2.1.1 氧化剂Na_2S_2O_8的投加量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1.2 温度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1.3 水土比例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1.4 土壤初始pH值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及反应体系pH的变化 | 第27-28页 |
2.2.2 降解过程条件优化及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28-31页 |
2.2.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2.2.2.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29-30页 |
2.2.2.3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30-31页 |
2.2.3 热活化过硫酸钠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 | 第31-32页 |
2.2.4 柴油组分降解分析 | 第32-35页 |
2.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Fe~(2+)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研究 | 第36-48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3.1.1 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1.2.1 Fe~(2+)活化过硫酸盐处理柴油污染土壤实验 | 第37-38页 |
3.1.2.2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38页 |
3.1.2.3 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曲面分析设计 | 第38页 |
3.1.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8-39页 |
3.1.3.1 含油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38页 |
3.1.3.2 过硫酸钠剩余量测定 | 第38页 |
3.1.3.3 GC分析 | 第38-39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2.1 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3.2.1.1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1.2 亚铁离子与过硫酸钠比例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1.3 pH值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1.4 水土比例对柴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2.1.5 温度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条件优化 | 第43-46页 |
3.2.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3.2.2.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4-45页 |
3.2.2.3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45-46页 |
3.2.3 柴油组分降解分析 | 第46-47页 |
3.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研究 | 第48-62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8-52页 |
4.1.1 材料和仪器 | 第48-4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1.2.1 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 第49页 |
4.1.2.2 Fe_3O_4活化过硫酸盐处理柴油污染土壤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1.2.3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50页 |
4.1.2.4 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曲面分析设计 | 第50页 |
4.1.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0-52页 |
4.1.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含油测定 | 第51页 |
4.1.3.2 Fe_3O_4中溶出铁的测定 | 第51页 |
4.1.3.3 过硫酸钠剩余量测定 | 第51页 |
4.1.3.4 四氧化三铁的表征 | 第51页 |
4.1.3.5 GC分析 | 第51-52页 |
4.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4.2.1 四氧化三铁的表征 | 第52-53页 |
4.2.2 四氧化三铁活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因素分析 | 第53-57页 |
4.2.2.1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3页 |
4.2.2.2 四氧化三铁与过硫酸钠比例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3 pH值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2.4 水土比例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5 温度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四氧化三铁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柴油污染土壤条件优化 | 第57-60页 |
4.2.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4.2.3.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58-59页 |
4.2.3.3 分子探针竞争实验 | 第59-60页 |
4.2.4 柴油组分降解分析 | 第60-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