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测震学论文

基于祁连山主动源资料的介质波速变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9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5页
        1.1.1 地震波波速测量研究现状第11-12页
        1.1.2 区域尺度监测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第12-14页
        1.1.3 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选题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6-19页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1.3.2 本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及思路第16-19页
第二章 祁连山主动源地震信号发射平台及其性能分析第19-37页
    2.1 祁连山中段区域构造背景第19-21页
    2.2 祁连山主动源地震信号发射平台第21-25页
        2.2.1 气枪震源以及工作原理简介第21-22页
        2.2.2 祁连山气枪震源激发系统第22-24页
        2.2.3 祁连山气枪震源观测系统第24-25页
    2.3 祁连山主动源地震信号发射平台性能分析第25-37页
        2.3.1 祁连山气枪震源重复性分析第25-26页
        2.3.2 祁连山主动源气枪震源最佳沉放深度试验第26-31页
        2.3.3 祁连山主动源气枪震源最大探测范围第31-35页
        2.3.4 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信号数据连续性第35-37页
第三章 祁连山主动源资料预处理与地下介质波速计算方法第37-49页
    3.1 祁连山主动源资料预处理第37-43页
        3.1.1 反褶积第37-39页
        3.1.2 叠加第39-43页
    3.2 波速变化测量原理与方法第43-49页
        3.2.1 波速变化测量原理第43-44页
        3.2.2 互相关时延检测第44-45页
        3.2.3 尾波干涉法第45-47页
        3.2.4 余弦插值拟合第47-49页
第四章 祁连山中段地区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研究第49-68页
    4.1 中强地震前后走时变化第49-59页
        4.1.1 数据处理步骤第49-51页
        4.1.2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第51-56页
        4.1.3 2015年祁连5.2级地震第56-59页
    4.2 祁连山中段地区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第59-61页
    4.3 影响因素及误差分析第61-67页
        4.3.1 仪器授时误差第61-62页
        4.3.2 固体潮对走时变化的影响第62-64页
        4.3.3 水库水位对走时变化的影响第64-66页
        4.3.4 计算误差第66-67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67-6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成本电影发展现状及出路研究
下一篇:吴宇森影片中的暴力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