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烟粉虱与球孢白僵菌的互作及转录组分析

附件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3页
    1.1 烟粉虱第14-16页
        1.1.1 烟粉虱起源与分布第14页
        1.1.2 烟粉虱的生活习性第14-15页
        1.1.3 烟粉虱的寄主与危害第15页
        1.1.4 烟粉虱的防治第15-16页
    1.2 虫生真菌第16-17页
        1.2.1 虫生真菌概述第16页
        1.2.2 球孢白僵菌第16-17页
    1.3 虫生真菌与寄主的互作第17-22页
        1.3.1 虫生真菌的致病机理第17-18页
        1.3.2 虫生真菌对昆虫宿主的亚致死影响第18-19页
        1.3.3 昆虫宿主对虫生真菌的防御反应第19-22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第22-23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用于防治烟粉虱的球孢白僵菌高效菌株的筛选第23-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2.1.1 供试虫源第23页
        2.1.2 供试菌株第23页
        2.1.3 菌株准备第23-24页
        2.1.4 球孢白僵菌毒力测定第24-25页
        2.1.5 孢量测定第25页
        2.1.6 菌株的热耐受性第25页
        2.1.7 数据分析第25-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2.2.1 高毒力菌株筛选第26-27页
        2.2.2 孢量测定结果第27页
        2.2.3 不同菌株的耐热性比较第27-28页
    2.3 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后代的亚致死影响第30-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3.1.1 球孢白僵菌第30页
        3.1.2 昆虫第30-31页
        3.1.3 生命表研究第31页
        3.1.4 数据分析第31-32页
    3.2 结果第32-36页
        3.2.1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32-33页
        3.2.2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第33-34页
        3.2.3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后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第34-36页
    3.3 讨论第36-38页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侵染烟粉虱的生长动力学第38-4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4.1.1 供试昆虫第38页
        4.1.2 供试菌株第38-39页
        4.1.3 菌株培养与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第39页
        4.1.4 生测第39页
        4.1.5 烟粉虱被球孢白僵菌侵染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第39-40页
        4.1.6 球孢白僵菌生长动力学抽样第40页
        4.1.7 DNA的提取第40页
        4.1.8 标准曲线和样品定量第40页
        4.1.9 数据处理第40-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4.2.1 真菌毒力第41-42页
        4.2.2 烟粉虱若虫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症状及荧光显微观察第42-43页
        4.2.3 真菌生长动力学第43-45页
    4.3 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感染球孢白僵菌的烟粉虱若虫免疫应答转录组分析第47-5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5.1.1 供试昆虫和真菌第47页
        5.1.2 用于转录组测序的样品制备第47-48页
        5.1.3 c DNA文库构建第48页
        5.1.4 数字基因表达谱文库的构建第48页
        5.1.5 测序质量评估及组装第48页
        5.1.6 Unigene的功能注释第48页
        5.1.7 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及GO、KOG富集分析第48-4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5.2.1 DGE文库的构建第49页
        5.2.2 质量检测及组装第49页
        5.2.3 注释结果概括第49-51页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及GO, KEGG富集分析第51-55页
    5.3 讨论第55-57页
第六章 与烟粉虱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及q RT-PCR分析第57-7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6.1.1 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第57页
        6.1.2 样品收集第57-58页
        6.1.3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分析第5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8-72页
        6.2.1 信号识别基因第58-62页
        6.2.2 参与胞外信号调节与放大基因第62-64页
        6.2.3 参与信号转导的基因第64-66页
        6.2.4 免疫应答中的效应因子基因第66-72页
    6.3 讨论第72-73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73-75页
    7.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7.2 创新点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附录第84-96页
致谢第96-97页
作者简历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地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钢铁企业物流系统成本控制仿真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