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2.文章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概述 | 第15-23页 |
(一)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5-17页 |
1.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P2P网络借贷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17页 |
(二) P2P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17-18页 |
1.贷款门槛低和对象范围广泛 | 第17页 |
2.交易便捷和成本低 | 第17-18页 |
3.理财模式灵活和信息透明度高 | 第18页 |
4.无担保抵押的短期小额贷款 | 第18页 |
(三)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分类 | 第18-23页 |
1.中介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 第19页 |
2.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并行模式 | 第19-21页 |
3.有担保模式和无担保模式 | 第21-23页 |
二、P2P网络借贷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关系分析 | 第23-29页 |
(一)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23-25页 |
1.P2P网络借贷所从事的是金融业服务 | 第23页 |
2.P2P网络借贷平台是金融中介 | 第23-24页 |
3.P2P网络借贷中介平台宜定性为准金融机构 | 第24-25页 |
(二)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5-29页 |
1.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 | 第25-26页 |
2.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居间服务法律关系 | 第26-27页 |
3.出借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关系 | 第27页 |
4.担保机构与P2P网络借贷平台形成的法律关系 | 第27-29页 |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风险分析 | 第29-35页 |
(一) 借款人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 | 第29-30页 |
1.因借款人身份认证真实性引发的诈骗风险 | 第29页 |
2.借款人擅自改变借贷资金用途的风险 | 第29-30页 |
3.因借款人延期返还借款或不返还借款引发的法律风险 | 第30页 |
(二) 出借人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 | 第30-31页 |
(三) P2P网络借贷平台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 | 第31-34页 |
1.因P2P网络借贷平台定性引发的风险 | 第31页 |
2.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范围规定不明确 | 第31-32页 |
3.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2-34页 |
(四) 资金托管第三方因沉淀资金可能引发的风险 | 第34-35页 |
四、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35-41页 |
(一) 设立阶段 | 第35-36页 |
1.建立严格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制度 | 第35-36页 |
2.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范围 | 第36页 |
(二) 运营阶段 | 第36-39页 |
1.健全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督机制 | 第36-37页 |
2.建立健全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机制 | 第37-39页 |
(三) 退出阶段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