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固碳成效及其潜力评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动态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第16-19页
        1.2.1 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第16-17页
        1.2.2 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第17-19页
        1.2.3 森林蓄积量估算第19页
    1.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1 森林植被生物量研究第19-20页
        1.3.2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第20-23页
        1.3.3 退耕还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第23-24页
    1.4 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的主要问题第24页
    1.5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6 研究内容第25页
    1.7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第27-3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7-28页
        2.1.1 地理位置第27页
        2.1.2 地形地貌特征第27页
        2.1.3 气候条件第27-28页
        2.1.4 植被资源第28页
        2.1.5 土壤资源第28页
    2.2 基础数据获得与研究方法第28-31页
        2.2.1 数据来源第28-29页
        2.2.2 乔木林生物量调查第29页
        2.2.3 枯落物生物量调查第29页
        2.2.4 土壤有机碳测定样品第29页
        2.2.5 土壤容重测定样品第29-30页
        2.2.6 蓄积量的估算第30页
        2.2.7 碳氮储量的计算第30-31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1-32页
第三章 河南省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实施动态第32-40页
    3.1 前言第32页
    3.2 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变化第32-35页
        3.2.1 耕地现状第32-33页
        3.2.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第33-35页
    3.3 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造林树种和面积动态第35-37页
        3.3.1 优势树种和林分类型第35页
        3.3.2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和逐年造林面积第35页
        3.3.3 不同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实施动态第35-37页
    3.4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面积占全国的份额第37-39页
    3.5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两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第40-51页
    4.1 前言第4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4.2.1 研究区概况第40页
        4.2.2 试验设计第40-41页
        4.2.3 样品的获取第41-42页
        4.2.4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第42页
        4.2.5 植被碳储量的计算第42页
        4.2.6 土壤碳氮储量的计算第42页
        4.2.7 数据分析第42页
    4.3 结果分析第42-49页
        4.3.1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42-43页
        4.3.2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第43-44页
        4.3.3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林龄在不同土层分布特征第44-49页
    4.4 讨论第49-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河南省不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固碳效应分析第51-67页
    5.1 前言第51-52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2-58页
        5.2.1 研究区域概况第52页
        5.2.2 地理分区第52页
        5.2.3 不同树种每年种植面积第52-55页
        5.2.4 碳储量的计算第55-58页
        5.2.5 碳储量现状和固碳潜力估算第5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8-64页
        5.3.1 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现状第58-59页
        5.3.2 土壤有机碳储量现状第59-60页
        5.3.3 退耕还林工程林碳储量现状第60页
        5.3.4 林木生物质碳库的固碳增汇潜力第60-62页
        5.3.5 土壤碳库的固碳增汇潜力第62-63页
        5.3.6 退耕还林工程林的固碳增汇潜力第63-64页
    5.4 讨论第64-65页
    5.5 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采伐对退耕还林工程碳汇能力的影响第67-76页
    6.1 前言第6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7-71页
        6.2.1 研究地概况第67页
        6.2.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第67-68页
        6.2.3 碳储量的计算第68-7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6.3.1 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现状第71页
        6.3.2 采伐对退耕还林工程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第71-72页
        6.3.3 采伐对退耕还林工程年固碳量的影响第72-74页
    6.4 讨论第74-75页
    6.5 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河南省森林生物量碳库动态变化研究第76-98页
    7.1 前言第76-77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7.2.1 数据来源第77页
        7.2.2 林分生物量的估算第77-78页
        7.2.3 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的估算第78-79页
        7.2.4 疏林和灌木林生物量估算第79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79-96页
        7.3.1 1949-2008 年河南省森林面积、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碳汇量动态变化第79-82页
        7.3.2 1949-2008 年不同林龄林分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2-83页
        7.3.3 1976-2008 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3-84页
        7.3.4 1949-2008 年不同林分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4页
        7.3.5 1949-2008 年不同林种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第84-90页
        7.3.6 2008 年河南省林分不同树种(组)、不同林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第90页
        7.3.7 2008 年不同林分起源的林分碳储量和碳密度第90-91页
        7.3.8 2008 年不同林种类型的林分碳储量和碳密度第91-96页
    7.4 讨论第96-97页
    7.5 小结第97-98页
第八章 退耕还林工程固碳增汇技术与途径第98-105页
    8.1 树种选择与组成第98-101页
    8.2 经营管理措施第101-103页
    8.3 退耕林植被配置典型模式第103-105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9.1 主要结论第105-106页
    9.2 研究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1页
附录第121-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救援机器人收纳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紧急订单到达条件下的虚拟单元动态调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