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1.1.1 种子质量检测 | 第8页 |
| 1.1.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8-9页 |
| 1.1.3 玉米品种鉴定和DNA指纹数据库构建 | 第9-10页 |
| 1.1.4 SSR和InDel标记基因分型中N+1峰问题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玉米SSR标记基因分型中N+1峰的消除 | 第12-24页 |
| 2.1 前言 | 第12-13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 2.2.1 供试材料 | 第13页 |
| 2.2.2 供试引物 | 第13-14页 |
| 2.2.3 DNA提取 | 第14-15页 |
| 2.2.4 PCR扩增反应 | 第15页 |
| 2.2.5 电泳检测 | 第15页 |
| 2.2.6 五种N+1峰的消除方法 | 第15-16页 |
| 2.2.7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 2.3.1 40对玉米SSR引物的指纹图谱统计与分析 | 第17-18页 |
| 2.3.2 五种N+1峰消除方法的消除结果 | 第18-21页 |
| 2.3.3 消除N+1峰的三种优化方案 | 第21-23页 |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高粱SSR标记基因分型中N+1峰的消除 | 第24-30页 |
| 3.1 前言 | 第24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3.2.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 3.2.2 供试引物 | 第25页 |
| 3.2.3 DNA提取 | 第25页 |
| 3.2.4 PCR扩增反应 | 第25页 |
| 3.2.5 电泳检测 | 第25页 |
| 3.2.6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3.3.1 40对高粱SSR引物的指纹图谱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 3.3.2 两种N+1峰消除方法的消除结果 | 第26-27页 |
| 3.3.3 消除N+1峰的两种优化方案 | 第27-28页 |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 3.4.1 高粱与玉米SSR标记基因分型中N+1峰的消除比较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玉米InDel多重PCR体系中N+1峰的消除 | 第30-38页 |
| 4.1 前言 | 第30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4.2.1 供试材料 | 第30-31页 |
| 4.2.2 供试引物 | 第31页 |
| 4.2.3 DNA提取 | 第31页 |
| 4.2.4 PCR扩增反应 | 第31页 |
| 4.2.5 电泳检测 | 第31页 |
| 4.2.6 三种N+1峰的消除方法 | 第31-32页 |
| 4.2.7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4.3.1 玉米InDel单重PCR中N+1峰的消除 | 第32页 |
| 4.3.2 玉米InDel 20重PCR中N+1峰的统计与分析 | 第32-33页 |
| 4.3.3 玉米InDel 20重PCR中N+1峰的消除 | 第33-35页 |
| 4.3.4 引物浓度比例调整 | 第35-36页 |
| 4.3.5 InDel20重复合体系中N+1峰的消除方案 | 第36页 |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 4.4.1 多重PCR体系中N+1峰的消除与单重PCR体系的比较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