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团队”文学的跨媒体传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关于“郭敬明团队”的研究 | 第11页 |
(二)关于郭敬明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创新 | 第12-14页 |
第一章“郭敬明团队”文学跨媒体传播的历程 | 第14-25页 |
第一节 2000—2004:萌芽阶段 | 第14-15页 |
一、文学作品的跨媒体传播 | 第14页 |
二、郭敬明形象的跨媒体传播 | 第14-15页 |
第二节 2004—2012:成长阶段 | 第15-22页 |
一、文学图书的跨媒体传播 | 第16-21页 |
(一)充分利用纸质媒体 | 第16-18页 |
(二)大量利用网络媒体 | 第18-21页 |
二、团队成员形象的跨媒体传播 | 第21-22页 |
第三节 2012-至今:发展阶段 | 第22-25页 |
第二章“郭敬明团队”文学跨媒体传播的契机 | 第25-41页 |
第一节 时势机遇:经济与传媒 | 第26-29页 |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传媒文化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众声喧哗:文学生产元素多元化 | 第29-36页 |
一、新“数据库”诞生 | 第29-32页 |
二、跨媒介叙事的推动 | 第32-35页 |
三、图书装帧与作家品牌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受众引导:目标受众的变化 | 第36-39页 |
一、读者接受信息方式多元化 | 第36-38页 |
二、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的发展 | 第39-41页 |
第三章“郭敬明团队”文学跨媒体传播的影响 | 第41-56页 |
第一节 积极影响:为文学传播提供新的范例 | 第41-49页 |
一、循环运行的跨媒体传播链条 | 第41-46页 |
(一)塑造文学品牌 | 第42-44页 |
(二)扩展图书产业链 | 第44-46页 |
二、媒介资源优化配置 | 第46-48页 |
三、文学精神性和物质性交叉融合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消极影响:文学深度被搁浅 | 第49-56页 |
一、创作类型化 | 第49-51页 |
二、读者过度参与文学创作 | 第51-53页 |
三、过度包装降低读者对内容的关注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3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