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1 预算监督的基本理论 | 第21页 |
2.1.1 预算监督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预算监督的特点 | 第21页 |
2.2 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公众参与的特点 | 第22页 |
2.3 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3.1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22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4 预算监督与公众参与的耦合分析 | 第23-25页 |
2.4.1 公众参与是全流程预算监督顺利实现的保障 | 第23页 |
2.4.2 公众参与是提高预算监督质量的根本 | 第23页 |
2.4.3 预算监督是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实现方式 | 第23-24页 |
2.4.4 预算监督与公众参与相互协调配合 | 第24-25页 |
3 两种预算监督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公众参与的引入 | 第25-34页 |
3.1 我国国家预算监督模式的现状 | 第25-27页 |
3.1.1 国家预算监督模式的运行机理 | 第25-27页 |
3.1.2 国家预算监督模式下各监督主体履行预算监督职责的现状 | 第27页 |
3.2 国家预算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1 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监督权的实质性缺失 | 第27页 |
3.2.2 人大及其常委会与行政监督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3.3 国家预算监督模式引发合谋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28-30页 |
3.3.1 博弈模型假设 | 第28页 |
3.3.2 博弈模型求解 | 第28-29页 |
3.3.3 博弈模型分析 | 第29-30页 |
3.4 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模式影响合谋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30-34页 |
3.4.1 博弈模型假设 | 第30-31页 |
3.4.2 博弈模型求解 | 第31-32页 |
3.4.3 博弈模型分析与总结 | 第32-34页 |
4 国内外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4.1 国外推行参与式预算的经验 | 第34-35页 |
4.1.1 日本市川市推行社会服务外包的经验 | 第34页 |
4.1.2 韩国蔚山东区构建公众参与预算反馈渠道的经验 | 第34页 |
4.1.3 印度喀拉拉邦推行公民参与预算全程的经验 | 第34-35页 |
4.2 我国试点地区推行参与式预算的经验 | 第35-36页 |
4.2.1 浙江温岭组建预算审查监督参与库和人才库的经验 | 第35页 |
4.2.2 四川巴中推行预算全公开的经验 | 第35-36页 |
4.2.3 上海闵行区推行绩效预算的经验 | 第36页 |
4.3 国内外推行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借鉴 | 第36-38页 |
4.3.1 重视社会团体对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推进作用 | 第36页 |
4.3.2 构建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反馈渠道并实施绩效预算 | 第36-37页 |
4.3.3 全程体现公众参与预算监督 | 第37页 |
4.3.4 设立参与库和人才库并科学管理预算监督主体 | 第37页 |
4.3.5 扩大预算信息公开的范围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 第37-38页 |
5 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模式的设计 | 第38-41页 |
5.1 模式的总体定位 | 第38页 |
5.1.1 国家预算监督模式的补充模式 | 第38页 |
5.1.2 公众全流程参与预算监督的模式 | 第38页 |
5.2 目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39页 |
5.2.1 预算监督的民主目标 | 第38页 |
5.2.2 预算监督的法治目标 | 第38-39页 |
5.2.3 预算监督的效率目标 | 第39页 |
5.3 监督主体的选择与管理 | 第39页 |
5.3.1 参与库监督主体的选择与管理 | 第39页 |
5.3.2 人才库监督主体的选择与管理 | 第39页 |
5.3.3 社会团体作为监督主体的确定 | 第39页 |
5.4 监督渠道的完善 | 第39-41页 |
5.4.1 强化网络和媒体监督 | 第40页 |
5.4.2 设计听证会和座谈会监督 | 第40页 |
5.4.3 构建预算监督小组实时监督 | 第40-41页 |
6 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机制的构建 | 第41-49页 |
6.1 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 第41页 |
6.1.1 构建参与监督的补助机制 | 第41页 |
6.1.2 构建监督有效性奖励机制 | 第41页 |
6.1.3 构建突出贡献者表彰机制 | 第41页 |
6.2 维护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保障机制构建 | 第41-45页 |
6.2.1 公众无障碍参与预算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6.2.2 预算信息公开机制 | 第43-44页 |
6.2.3 公众信息反馈机制 | 第44-45页 |
6.3 规范公众参与预算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 | 第45-49页 |
6.3.1 预算编制阶段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6.3.2 预算执行阶段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6.3.3 决算阶段公众参与预算监督机制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