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唐代仕女画群像图式的“场”“域”界定 | 第8-15页 |
(一)唐代仕女画群像图式的定义 | 第8-10页 |
(二)“场”“域”融合 | 第10-15页 |
1.“场” | 第10-11页 |
2.“域” | 第11-13页 |
3.“场”“域”融合指向与过程 | 第13-15页 |
二、个性美向社会性美的转化条件 | 第15-22页 |
(一)由个体向群体式绘画语言的嬗变 | 第15-18页 |
1.传统与舶来颜料融合与嬗变 | 第16-17页 |
2.传统与舶来色彩取向融合与嬗变 | 第17-18页 |
(二)由个体向群体式审美观的嬗变 | 第18-22页 |
1.多元化绘画观念的融合与嬗变 | 第18-20页 |
2.意识取向与感性认知的融合与嬗变 | 第20-22页 |
三、唐代仕女画群像图式“场”“域”融合后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化 | 第22-29页 |
(一)绘画色彩取向转化 | 第22-24页 |
(二)造型观念转化 | 第24-26页 |
(三)女性群体审美意识转化 | 第26-27页 |
(四)画家群体审美意识转化 | 第27-29页 |
四、唐代仕女画群像图式“场”“域”融合所形成的艺术价值 | 第29-37页 |
(一)时代符号性 | 第29-32页 |
1.群像式美学符号 | 第30-31页 |
2.多元化美学融合 | 第31-32页 |
(二)社会性美学价值 | 第32-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