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信力缺失的诸种表现及其根源 | 第22-32页 |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信力缺失的现实表现 | 第22-24页 |
(一) 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 第22-23页 |
(二) 公众评估参与度低下 | 第23-24页 |
(三) 政府公共服务导向的模糊 | 第24页 |
二、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信力缺失的危害 | 第24-26页 |
(一) 政府公共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 | 第24-25页 |
(二) 消解公众的政治热情 | 第25-26页 |
(三) 危及政治合法性 | 第26页 |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 第26-32页 |
(一)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构成的不确定 | 第26-27页 |
(二)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缺乏适应性 | 第27-31页 |
(三) 政府绩效评估行为过程透明性不足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公信力分析 | 第32-38页 |
一、内部评估 | 第32-34页 |
(一) 随意性 | 第32-33页 |
(二) 自利性 | 第33页 |
(三) 评估成本 | 第33-34页 |
二、公众评估 | 第34-35页 |
(一) 政治理性 | 第34页 |
(二) 组织性 | 第34-35页 |
(三) 独立性 | 第35页 |
(四) 时效性 | 第35页 |
(五) 参与性 | 第35页 |
三、第三方评估 | 第35-38页 |
(一) 权威性问题 | 第36页 |
(二) 专业性问题 | 第36页 |
(三) 影响力问题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政府绩效评估过程的公信力分析 | 第38-48页 |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要素 | 第38-40页 |
(一) 评估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二) 评估行为实施 | 第39页 |
(三) 评估结果利用 | 第39-40页 |
二、静态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公信力 | 第40-44页 |
(一)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固定 | 第40-41页 |
(二)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组织封闭 | 第41-42页 |
(三) 政府绩效评估程序模式单一 | 第42-43页 |
(四) 分析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归因简单 | 第43页 |
(五)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利用导向缺乏 | 第43-44页 |
三、动态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公信力 | 第44-48页 |
(一) 弹性预留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二) 补充更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组织构成 | 第46页 |
(三) 多元整合的政府绩效评估程序 | 第46-47页 |
(四) 系统思维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 第47页 |
(五) 充分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利用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模式的构建 | 第48-55页 |
一、动态的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主体模式特点 | 第48-51页 |
(一) 作为过程的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评估主体 | 第48-49页 |
(二) 作为结果的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评估主体 | 第49-50页 |
(三) 作为期间的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评估主体 | 第50-51页 |
二、多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模式的构建 | 第51-55页 |
(一) 以内部评估作为程序性的评估主体 | 第51页 |
(二) 以公众评估作为实体性的评估主体 | 第51-52页 |
(三) 以第三方评估作为阶段性、长期性和专项性的评估主体 | 第52页 |
(四) 内部评估、公众评估和第三方评估三者的关系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