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 | 第15-17页 |
1.2.3 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 第17页 |
1.2.4 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21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 第21-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职业价值观 | 第21页 |
2.1.2 女硕士生 | 第21页 |
2.1.3 科学职业价值观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页 |
2.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在校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实证分析 | 第25-45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25-26页 |
3.1.1 问卷的编制 | 第25页 |
3.1.2 问卷的施测 | 第25-26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26-30页 |
3.2.1 信度检验 | 第26-27页 |
3.2.2 效度检验 | 第27-28页 |
3.2.3 因子分析 | 第28-30页 |
3.3 调查结果 | 第30-40页 |
3.3.1 性别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学历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背景因素对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第32-36页 |
3.3.4 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 第36-40页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4.1 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3.4.2 职业价值观学历差异分析 | 第41页 |
3.4.3 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在各背景变量下的特点 | 第41-43页 |
3.4.4 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分析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在校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偏差及原因分析 | 第45-52页 |
4.1 在校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偏差 | 第45-47页 |
4.1.1 功利性强 | 第45页 |
4.1.2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 第45-46页 |
4.1.3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 第46页 |
4.1.4 求职信心不足 | 第46页 |
4.1.5 职业理想脱离社会现实 | 第46-47页 |
4.2 在校女硕士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4.2.1 社会方面的因素 | 第47-48页 |
4.2.2 高校方面的因素 | 第48-49页 |
4.2.3 家庭方面的因素 | 第49-50页 |
4.2.4 个人方面的因素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培养女硕士生科学职业价值观的途径 | 第52-57页 |
5.1 社会方面 | 第52-53页 |
5.1.1 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 第52页 |
5.1.2 提倡公平自由,营造良好宽松的社会氛围 | 第52-53页 |
5.1.3 完善女性权益保障制度 | 第53页 |
5.2 高校方面 | 第53-54页 |
5.2.1 做好女硕士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 第53-54页 |
5.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54页 |
5.3 家庭方面 | 第54-55页 |
5.3.1 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 | 第54-55页 |
5.3.2 家庭给予尊重和理解 | 第55页 |
5.4 个人方面 | 第55-56页 |
5.4.1 依托社会共同理想,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 | 第55页 |
5.4.2 客观评价自我,做好职业规划 | 第55-56页 |
5.4.3 认清就业形势,调整职业期望 | 第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附录 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