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表 | 第8-14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综述 | 第14-24页 |
1.1 脯氨酸和甜菜碱在植物响应和适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1.1 脯氨酸在植物响应和适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4页 |
1.1.2 甜菜碱在植物响应和适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 ABA对逆境胁迫下植物脯氨酸代谢的调控 | 第15-18页 |
1.2.1 高等植物体内脯氨酸代谢的合成和降解途径 | 第15-17页 |
1.2.2 ABA对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脯氨酸代谢和积累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ABA对逆境胁迫下植物甜菜碱代谢的调控 | 第18-20页 |
1.3.1 高等植物体内甜菜碱代谢的合成和降解途径 | 第18-19页 |
1.3.2 ABA对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甜菜碱代谢和积累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植物对逆境响应和适应的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 | 第20-22页 |
1.5 低温和干旱是限制小桐子广泛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2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积累及其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24-33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材料及培养 | 第25页 |
2.2.2 低温胁迫 | 第25-26页 |
2.2.3 脯氨酸含量及其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2.2.4 RNA提取和RT-qPCR | 第26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3.1 不同浓度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3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JcP5C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耐冷性及甜菜碱积累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2.1 材料及培养 | 第34页 |
3.2.2 低温胁迫 | 第34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3.2.3.1 存活率测定 | 第34页 |
3.2.3.2 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34页 |
3.2.3.3 甜菜碱含量和BADH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3.4 RNA提取和RT-qPCR | 第35-36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2 ABA对低温胁迫下小桐子幼苗甜菜碱积累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渗透胁迫对小桐子幼苗脯氨酸积累及其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43-5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材料及培养 | 第43页 |
4.2.2 PEG模拟渗透胁迫 | 第43页 |
4.2.3 脯氨酸含量及其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4.2.4 RNA提取和RT-PCR分析 | 第44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4.3.1 不同浓度PEG 6000处理对小桐子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10%和15% PEG 6000处理对小桐子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3.3 10%和15% PEG 6000处理对小桐子幼苗脯氨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4.3.4 10% PEG 6000处理下小桐子幼苗脯氨酸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49-50页 |
4.4 讨论 | 第50-51页 |
第5章 小桐子抗逆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组酵母的抗逆功能分析 | 第51-81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2 材料 | 第52-56页 |
5.2.1 大肠杆菌 | 第52页 |
5.2.2 酵母菌 | 第52页 |
5.2.3 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 | 第52-53页 |
5.2.4 主要的试剂和耗材 | 第53-56页 |
5.2.4.1 生化试剂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54-55页 |
5.2.4.2 常用试剂配制 | 第55-56页 |
5.2.4.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61页 |
5.3.1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56页 |
5.3.2 JcICE1与JcOAT基因CDS的克隆 | 第56-58页 |
5.3.3 酵母表达载体pYES2-Jc ICE1/Jc OAT的构建 | 第58-59页 |
5.3.4 重组质粒p YES2-Jc ICE1/Jc OAT的酵母转化及鉴定 | 第59-60页 |
5.3.5 pYES2-Jc ICE1/Jc OAT重组酵母菌的抗逆境分析 | 第60页 |
5.3.6 各逆境胁迫下重组酵母的生长曲线绘制 | 第60-61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1-79页 |
5.4.1 JcICE1与JcOAT基因CDS的克隆 | 第61-62页 |
5.4.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2-73页 |
5.4.3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73-75页 |
5.4.4 重组酵母菌的抗逆性分析 | 第75-79页 |
5.5 讨论 | 第79-81页 |
第6章 小桐子热稳定蛋白基因JcSP1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烟草抗逆性分析 | 第81-105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材料 | 第81-84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6.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82-84页 |
6.2.2.1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82页 |
6.2.2.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82-84页 |
6.2.2.3 激素和抗生素 | 第8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4-94页 |
6.3.1 烟草种子的消毒及无菌苗培养 | 第84-85页 |
6.3.2 烟草基因组DNA提取 | 第85页 |
6.3.3 转基因烟草半定量RT-PCR | 第85-87页 |
6.3.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87-88页 |
6.3.5 SP1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88-90页 |
6.3.5.1 全长JcSP1基因CDS的扩增 | 第88-89页 |
6.3.5.2 载体片段pCAMBIA3301的制备 | 第89页 |
6.3.5.3 连接、转化及鉴定 | 第89-90页 |
6.3.6 质粒pCAMBIA3301-JcSP1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及转化子鉴定 | 第90页 |
6.3.7 转化烟草的农杆菌培养 | 第90-91页 |
6.3.8 叶盘法转化烟草及转基因烟草的无菌培养 | 第91-92页 |
6.3.9 JcSP1转基因烟草植株的鉴定 | 第92页 |
6.3.10 JcSP1转基因烟草植株室外培养 | 第92页 |
6.3.11 JcSP1当代转基因烟草植株的RT-PCR分析 | 第92-93页 |
6.3.12 JcSP1转基因烟草T1代种子的抗逆性实验 | 第93-94页 |
6.3.12.1 温度胁迫处理 | 第93页 |
6.3.12.2 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处理 | 第93-9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4页 |
6.4.1 JcSP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4-96页 |
6.4.2 JcSP1基因核酸序列分析 | 第96-98页 |
6.4.2.1 JcSP1基因DNA序列分析 | 第96页 |
6.4.2.2 JcSP1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鉴定 | 第96-98页 |
6.4.3 JcSP1叶盘法转化烟草及无菌培养 | 第98-99页 |
6.4.4 JcSP1转基因烟草植株的鉴定 | 第99-100页 |
6.4.5 JcSP1 T0代转基因烟草植株RT-PCR分析 | 第100-101页 |
6.4.6 JcSP1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室外培养 | 第101-102页 |
6.4.7 JcSP1 T1代转基因烟草种子在逆境胁迫下萌发的初步分析 | 第102-104页 |
6.5 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课题资助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