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 第1章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核心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 第14-18页 |
| 1.1 数字出版平台相关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 1.1.1 数字出版 | 第14-15页 |
| 1.1.2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 | 第15-16页 |
| 1.2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演进动因 | 第16-17页 |
| 1.2.1 出版小生境(microhabitat)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的必然性 | 第16页 |
| 1.2.2 Web2.0 特性推进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建设 | 第16-17页 |
| 1.3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演进的阶段特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国内外数字出版资源平台 | 第18-22页 |
| 2.1 国外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运营 | 第18-19页 |
| 2.2 国内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第19-20页 |
| 2.3 数字出版流程模式转变 | 第20-22页 |
| 第3章 外文局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建设分析 | 第22-39页 |
| 3.1 外文局数字出版资源平台概览 | 第22-24页 |
| 3.1.1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技术原理 | 第22-23页 |
| 3.1.2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界面构成 | 第23-24页 |
| 3.2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24-37页 |
| 3.2.1 数字内容编辑 | 第24-30页 |
| 3.2.2 数字内容管理 | 第30-37页 |
| 3.3 外文局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现阶段的应用成果 | 第37-39页 |
| 3.3.1 编辑人员技能培训 | 第37页 |
| 3.3.2 版权归属认定 | 第37-39页 |
| 第4章 外文局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 4.1 与传统编辑流程的对比 | 第39-41页 |
| 4.1.1 组稿 | 第39-40页 |
| 4.1.2 审稿 | 第40页 |
| 4.1.3 编辑加工 | 第40-41页 |
| 4.1.4 出版物形式 | 第41页 |
| 4.2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特征优势 | 第41-42页 |
| 4.2.1 数字化程序,实现出版作品的高效管理 | 第41页 |
| 4.2.2 实现跨媒体出版 | 第41-42页 |
| 4.3 编辑的功能转变 | 第42-45页 |
| 4.3.1 单一出版类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 | 第42-43页 |
| 4.3.2 编辑主导性更强 | 第43页 |
| 4.3.3 版权知识要求严格 | 第43-45页 |
| 第5章 外文局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应用前景分析 | 第45-55页 |
| 5.1 数字出版平台的应用领域 | 第45-46页 |
| 5.2 传统出版社(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方向和途径 | 第46-55页 |
| 5.2.1 依照读者需求,建立分众化的海量出版资源库 | 第46-48页 |
| 5.2.2 积极进行品牌打造,奠定受众群体资源 | 第48-49页 |
| 5.2.3 利用多种媒介资源,突出互动特征 | 第49-50页 |
| 5.2.4 内容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 第50-51页 |
| 5.2.5 拓展服务渠道,探索多样盈利方式 | 第51-52页 |
| 5.2.6 消融媒介隔阂,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 第52-53页 |
| 5.2.7 加强探索政府管理方式,按照政策进行布局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