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油田白狼城油区延长组长2储层油藏特征及储层三维建模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区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概况 | 第13-15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13-14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页 |
2.3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 第15-37页 |
3.1 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5-22页 |
3.2 构造特征 | 第22-25页 |
3.3 沉积相研究 | 第25-3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37-53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4.3 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 | 第39-43页 |
4.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3-47页 |
4.5 隔夹层研究 | 第47-49页 |
4.6 储层分类评价 | 第49-53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研究 | 第53-62页 |
5.1 流体性质 | 第53-54页 |
5.2 相对渗透率 | 第54页 |
5.3 温度和压力特征 | 第54-55页 |
5.4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5.5 油藏分布规律 | 第56-61页 |
5.6 成藏类型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 第62-82页 |
6.1 优势通道 | 第62-65页 |
6.2 白狼城油区地质模型 | 第65-67页 |
6.3 地质模型建立 | 第67-77页 |
6.4 剩余油分布研究及调整措施 | 第77-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