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维生素制造论文--维生素D论文

维生素D2肟类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维生素D简介第10-12页
    1.2 酮肟及酮肟醚简介及其生理活性第12-13页
        1.2.1 酮肟及酮肟醚第12页
        1.2.2 酮肟及酮肟醚的合成方法第12-13页
        1.2.3 酮肟及酮肟醚的生理活性第13页
    1.3 甾体肟类及肟醚类化合物的研究第13-15页
        1.3.1 甾体肟类衍生物的合成第14页
        1.3.2 甾体肟醚类衍生物的合成第14-15页
    1.4 维生素D肟类及肟醚类化合物的研究第15-18页
        1.4.1 25-肟及肟醚类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第15-16页
        1.4.2 26-肟类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第16-17页
        1.4.3 24-肟类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第17-18页
    1.5 基于维生素D的A环修饰衍生物研究第18-19页
        1.5.1 基于维生素D_3的A环修饰衍生物的合成第18-19页
        1.5.2 基于维生素D_2的A环修饰衍生物的合成第19页
    1.6 以维生素D为载体的药物合成与研究第19-20页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第20-21页
    1.8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2 1α-羟基-24-肟及肟醚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第22-44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2-23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2 实验试剂第23页
    2.2 1α-羟基-24-肟维生素D_3的合成第23-33页
        2.2.1 合成路线第23-24页
        2.2.2 实验操作第24-27页
        2.2.3 结果与讨论第27-33页
    2.3 1α-羟基-24-肟甲醚维生素D_3的合成第33-36页
        2.3.1 合成路线第33-34页
        2.3.2 实验操作第34-35页
        2.3.3 结果与讨论第35-36页
    2.4 1α-羟基-24肟-25-环丙基维生素D_3的合成第36-42页
        2.4.1 合成路线第36-37页
        2.4.2 实验操作第37-39页
        2.4.3 结果与讨论第39-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3-肟及肟醚维生素D_2衍生物的合成第44-52页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4页
    3.2 3-肟维生素D_2的合成第44-49页
        3.2.1 合成路线第44页
        3.2.2 实验操作第44-46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3.3 3-甲基肟醚维生素D_2的合成第49-51页
        3.3.1 合成路线第49-50页
        3.3.2 实验操作第50-51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以维生素D_2为载体的维生素D类似物的合成第52-61页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2页
    4.2 维生素D_2-琥珀酸-金刚烷胺缀合物的合成第52-56页
        4.2.1 合成路线第52页
        4.2.2 实验操作第52-53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4.3 维生素D_2-琥珀酸-维生素D_2缀合物的合成第56-58页
        4.3.1 合成路线第56页
        4.3.2 实验操作第56-57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57-58页
    4.4 3-脱羟基维生素D_2衍生物的合成第58-60页
        4.4.1 合成路线第58页
        4.4.2 实验操作第58-59页
        4.4.3 结果与讨论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3-肟及肟醚维生素D_2衍生物体外抗增殖研究第61-64页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61页
    5.2 细胞培养第61页
    5.3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第61-62页
        5.3.1 体外抗人肝癌Hep G2细胞活性第61页
        5.3.2 体外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性第61-6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结论第64-65页
    6.1 本论文小结第64页
    6.2 本论文创新点第64页
    6.3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A第73-74页
附录B:~1H NMR第74-82页
附录C:~(13)C NMR第82-90页
附录D:HRMS第90-95页
附录E:MS第95-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随机共振降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刺激阈值和能量消耗
下一篇:血清CTRP3水平与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