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4页 |
|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9-13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 第15-17页 |
| ·用国际价值理论研究外贸发展方式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本文预计达到的主要创新 | 第19-20页 |
| ·本文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20-22页 |
| 第2章 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科学化应立足于国内自身整体优势 | 第22-27页 |
|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共性分析 | 第22-24页 |
| ·两种理论都围绕本国利益对国际贸易做出了解释 | 第22-23页 |
| ·两种理论都认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决定本国优势的重要因素 | 第23页 |
| ·两种理论都重视国际贸易中本国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 | 第23-24页 |
| ·研究两种理论的共性对于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科学化的启示 | 第24-27页 |
| ·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 第24-25页 |
| ·处理好扩大深化发展国内市场与促进外贸的关系 | 第25-27页 |
| 第3章 外贸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化应从生产领域抓起 | 第27-34页 |
|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深刻性 | 第27-28页 |
| ·揭示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 第27-28页 |
|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深入到生产层面 | 第28页 |
| ·比较优势理论的表面性 | 第28-30页 |
|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不分,将两者混淆 | 第28-29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由贸易,不考虑到民族经济独立性 | 第29页 |
| ·比较优势理论不分析贸易双方利益分配问题 | 第29-30页 |
| ·认识生产与流通的联系对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意义 | 第30-34页 |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30-31页 |
| ·实施宏观政策,在生产领域维护民族经济安全 | 第31-32页 |
| ·从生产领域着手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 第32-34页 |
| 第4章 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科学化应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相结合 | 第34-40页 |
| ·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 | 第34-36页 |
| ·国民经济不平衡需要外贸进行补救 | 第34-35页 |
| ·国民经济平衡条件下要求要求外贸的进出口必须平衡 | 第35-36页 |
|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必须尊重国际价值规律 | 第36-37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联系 | 第37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分析中没有说明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 第37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完全不谈一国国民经济结构合理性问题 | 第37页 |
| ·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考虑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 第37-40页 |
| ·外贸部门要处理好进口和出口的关系,协调经济外部失衡 | 第38页 |
| ·谨防境外热钱流入对经济结构平衡的破坏作用 | 第38-39页 |
| ·从完善需求结构角度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平衡 | 第39-40页 |
| 第5章 外贸发展方式科学化必须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 | 第40-44页 |
| ·国际价值理论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 第40-41页 |
| ·国际价值理论指出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等价交换实质上是不平等交换 | 第40页 |
|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揭示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 | 第40-41页 |
| ·比较优势理论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 | 第41-42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回避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的现实 | 第41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政治因素和国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第41-42页 |
| ·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维护外贸利益 | 第42-44页 |
| ·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 第42页 |
|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国家实力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