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超级电容器简介 | 第13-18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种类 | 第14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16-17页 |
1.2.4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7-18页 |
1.3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8-22页 |
1.3.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 | 第18-19页 |
1.3.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1.3.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20页 |
1.3.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20-22页 |
1.4 聚苯胺 | 第22-26页 |
1.4.1 聚苯胺的结构 | 第23页 |
1.4.2 聚苯胺合成方法 | 第23-25页 |
1.4.3 聚苯胺的电学与电化学性质 | 第25页 |
1.4.4 聚苯胺的掺杂机制 | 第25-26页 |
1.5 石墨烯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1.5.1 石墨烯简介 | 第26页 |
1.5.2 石墨烯结构 | 第26-27页 |
1.5.3 石墨烯的性质 | 第27页 |
1.5.4 石墨烯的制备 | 第27-28页 |
1.5.5 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28-31页 |
1.5.6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 | 第31-32页 |
1.6 课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第二章三维多孔石墨化含氮碳的合成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 第34-46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化学试剂及来源 | 第35-36页 |
2.2.2 仪器及设备 | 第3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4 表征 | 第37-38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38-43页 |
2.3.1 HPGCN与HPCN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2.3.2 HPGCN与HPCN的石墨化分析 | 第39-40页 |
2.3.3 HPGCN的XPS分析 | 第40-41页 |
2.3.4 HPGCN与HPCN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石墨化氮掺杂碳/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 第46-60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2.1 实验药品及来源 | 第47页 |
3.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2.4 表征 | 第49-50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50-57页 |
3.3.1 PANI/GO的形貌分析 | 第50页 |
3.3.2 GCNG与CNG的形貌分析 | 第50-52页 |
3.3.3 GCNG与CNG的石墨化分析 | 第52-53页 |
3.3.4 GCNG的XPS分析 | 第53-54页 |
3.3.5 GCNG与CNG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多孔碳/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2.1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61页 |
4.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4.2.4 表征 | 第62-63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63-71页 |
4.3.1 HPC/Sn的XRD分析 | 第63页 |
4.3.2 HPC/Sn与HPC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4.3.3 HPC/Sn与HPC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64-67页 |
4.3.4 HPC/Sn与HPC的低温氮吸附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67页 |
4.3.5 HPC/Sn与HP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4.3.6 HPC/Sn与HPC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基金项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