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生物化学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

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及污水处理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7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CW-MFC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第11-15页
        1.2.1 工作原理第11-12页
        1.2.2 基本类型第12-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3.1 电池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湿地型植物种类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3 电极距离和材料的研究现状状第19-22页
        1.3.4 根际沉积和土壤结构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5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24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第24-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方案第25-2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7-37页
    2.1 CW-MFC的构建和启动第27-28页
        2.1.1 CW-MFC的构建第27-28页
        2.1.2 CW-MFC的接种与启动第28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8-32页
        2.2.1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2.2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2.3 水质分析方法第30-32页
        2.2.4 主要实验仪器第32页
    2.3 MFC第32-34页
        2.3.1 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第32-33页
        2.3.2 极化曲线第33页
        2.3.3 库伦效率第33-34页
        2.3.4 内阻的测定第34页
    2.4 CW-MFC水质化学分析方法第34页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4-35页
    2.6 生物量测量第35页
    2.7 不确定度分析第35-36页
    2.8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湿地植物种类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37-46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不同植物对CW-MFC产电及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第37-44页
        3.2.1 CW-MFC中溶解氧分布第37-38页
        3.2.2 不同湿地植物CW–MFC的产电性能第38-41页
        3.2.3 不同湿地植物CW–MFC的污水处理性能第41-44页
    3.3 生物膜的SEM分析第44-45页
    3.4 电池生物量的测定第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电极间距和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46-54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电极间距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第46-49页
    4.3 电极厚度对电池的产电性能和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4.3.1 电极厚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4.3.2 电极厚度对燃料电池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第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水质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4-62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NH3-N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4-58页
        5.2.1 NH3-N作为电子供体的可能性第54-55页
        5.2.2 NH3-N浓度对产电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5.2.3 不同NH3-N浓度下的NH3-N去除率第57-58页
        5.2.4 不同NH3-N浓度下的COD去除率第58页
    5.3 COD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5.3.1 COD浓度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5.3.2 COD浓度对燃料电池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第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型无人机动态温度场分析与热模型修正
下一篇:三峡建坝后长江中游河床冲淤的水沙动力过程--新物源对河口供应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