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8-29页 |
1.3.1 出租车市场数量管制制度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2 准入歧视制度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1.3.3 出租车市场租价管制制度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3.4 出租车市场管制制度成因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3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出租车过度管制的制度及其福利影响研究的理论架构 | 第33-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8页 |
2.1.1 出租车 | 第33-35页 |
2.1.2 管制 | 第35-36页 |
2.1.3 制度 | 第36-37页 |
2.1.4 出租车管制制度 | 第37-3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2.2.1 声誉理论 | 第38-39页 |
2.2.2 非正式制度理论 | 第39-40页 |
2.2.3 新规制经济理论 | 第40-41页 |
2.2.4 演化博弈理论 | 第41-42页 |
2.2.5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 | 第42-43页 |
2.3 理论架构 | 第43-46页 |
2.3.1 厘清出租车管制边界以建立过度管制判别标准 | 第43-44页 |
2.3.2 分析出租车管制制度生成机制以探索过度管制成因 | 第44页 |
2.3.3 分析社会福利以检讨出租车管制制度得失 | 第44-45页 |
2.3.4 探索出租车过度管制制度解决策略 | 第45页 |
2.3.5 研究架构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出租车管制边界 | 第47-72页 |
3.1 出租车市场失灵范围 | 第47-56页 |
3.1.1 私人自治与市场失灵 | 第47-49页 |
3.1.2 出租车市场失灵的数量维度 | 第49-51页 |
3.1.3 出租车市场失灵的价格维度 | 第51-55页 |
3.1.4 出租车市场失灵的安全与服务质量维度 | 第55-56页 |
3.2 出租车市场对失灵的矫正 | 第56-65页 |
3.2.1 市场对负外部的矫正 | 第56-58页 |
3.2.2 市场对信息不对称的矫正 | 第58-65页 |
3.3 政府实施出租车管制的能力范围 | 第65-71页 |
3.3.1 出租车数量和价格管制 | 第66-70页 |
3.3.2 出租车安全与服务质量管制 | 第70-71页 |
3.3.3 政府管制出租车的合理边界 | 第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过度管制制度的成因 | 第72-103页 |
4.1 出租车管制制度种类 | 第72-74页 |
4.1.1 出租车管制正式制度 | 第72-73页 |
4.1.2 出租车管制衍生制度 | 第73-74页 |
4.1.3 我国出租车管制制度框架 | 第74页 |
4.2 出租车管制正式制度的成因 | 第74-90页 |
4.2.1 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 | 第75-77页 |
4.2.2 各利益群体对正式制度生成的影响力 | 第77-81页 |
4.2.3 正式制度生成的结果——出租车管制制度的选择 | 第81-90页 |
4.3 出租车管制衍生制度的成因 | 第90-101页 |
4.3.1 牌照租赁制度的成因 | 第90-97页 |
4.3.2 次级寻租制度的成因 | 第97-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出租车过度管制制度的福利分析 | 第103-126页 |
5.1 福利模型 | 第103-104页 |
5.2 出租车数量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5.2.1 数量非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2.2 数量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5.3 出租车价格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5.3.1 价格无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3.2 降价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3.3 涨价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2页 |
5.4 安全与服务质量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4.1 无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4.2 安全与服务质量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3页 |
5.5 准入歧视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6 牌照租赁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6.1 服务质量下降 | 第114页 |
5.6.2 妨碍出租车市场自我进化 | 第114-115页 |
5.7 次级寻租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7.1 供给增加 | 第115-116页 |
5.7.2 安全性降低 | 第116页 |
5.8 出租车管制制度对社会福利的综合影响 | 第116-117页 |
5.9 实证检验 | 第117-124页 |
5.9.1 数量管制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17-119页 |
5.9.2 价格管制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19-120页 |
5.9.3 质量管制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20-121页 |
5.9.4 准入歧视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21-122页 |
5.9.5 牌照租赁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22-124页 |
5.9.6 次级寻租制度的福利影响 | 第124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 | 第126-136页 |
6.1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案 | 第126-129页 |
6.1.1 取消出租车数量和价格以及服务质量管制制度 | 第126-127页 |
6.1.2 保留出租车安全管制制度 | 第127-128页 |
6.1.3 改革出租车准入歧视制度 | 第128页 |
6.1.4 消除出租车牌照租赁和次级寻租制度 | 第128页 |
6.1.5 赎买既得利益 | 第128-129页 |
6.2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动力 | 第129-131页 |
6.2.1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获益群体 | 第129-130页 |
6.2.2 获益群体的政治影响力 | 第130-131页 |
6.3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路径 | 第131-135页 |
6.3.1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方式 | 第131-133页 |
6.3.2 出租车管制制度改革的主体 | 第133-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结论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附录 | 第148-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