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面向5G的3D MIMO信道特性及建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 本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MIMO信道建模方法第16-27页
    2.1 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第16-19页
        2.1.1 大尺度衰落第16-17页
        2.1.2 小尺度衰落第17-19页
    2.2 建模方法第19-22页
        2.2.1 确定性信道模型第19-20页
        2.2.2 随机性信道模型第20-22页
    2.3 MIMO模型仰角的研究发展第22-23页
    2.4 3D MIMO信道建模研究现状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3D Weichselberger信道模型研究第27-42页
    3.1 3D MIMO系统第27-28页
    3.2 3D Weichselberger模型第28-30页
    3.3 耦合矩阵第30-36页
        3.3.1 耦合矩阵结构与传播场景分析第30-34页
        3.3.2 一种新型结构的耦合矩阵设计第34页
        3.3.3 互信息上限推导第34-36页
    3.4 仿真及结果分析第36-41页
        3.4.1 仿真参数设置第36页
        3.4.2 3D Weichselberger模型第36-39页
        3.4.3 3D Weichselberger模型与 3D Kronecker模型对比第39-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3D MU-MIMO信道及其容量分析第42-57页
    4.1 多种角度分布第42-46页
        4.1.1 高斯分布第42-44页
        4.1.2 拉普拉斯分布第44页
        4.1.3 VMF分布第44-46页
    4.2 信道容量近似计算第46-50页
        4.2.1 单用户系统第46-48页
        4.2.2 多用户系统第48-50页
    4.3 仿真分析第50-56页
        4.3.1 仿真参数设置第50-51页
        4.3.2 三种分布对比第51-52页
        4.3.3 VMF分布的集中参数第52-53页
        4.3.4 近似信道容量第53-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3-64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持续公交战略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及深圳实践探讨
下一篇:高压输电线路超高速纵联保护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