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抗菌肽 | 第12-14页 |
1.1.1 抗菌肽简介 | 第12页 |
1.1.2 抗菌肽的种类 | 第12-13页 |
1.1.3 抗菌肽的抑菌机制的检测 | 第13-14页 |
1.1.4 抗菌肽的开发应用前景 | 第14页 |
1.2 鱼精蛋白 | 第14-15页 |
1.2.1 鱼精蛋白简介 | 第14-15页 |
1.2.2 鱼精蛋白的应用 | 第15页 |
1.2.3 鱼精蛋白的现状 | 第15页 |
1.3 CYGB的概述 | 第15-16页 |
1.4 表达系统 | 第16-17页 |
1.4.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6-17页 |
1.4.2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20页 |
1.5.1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CYGB的定点突变和质粒pET22b-CYGBm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 第20-42页 |
2.1 前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21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3 试剂配制 | 第21-23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3-29页 |
2.3.1 质粒小量提取 | 第23-24页 |
2.3.2 琼脂糖核酸电泳 | 第24-25页 |
2.3.3 小量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5-26页 |
2.3.4 热激转化步骤 | 第26页 |
2.3.5 制备感受态BL21 | 第26-27页 |
2.3.6 IPTG诱导蛋白的小剂量表达 | 第27页 |
2.3.7 SDS-PAGE电泳步骤 | 第27-29页 |
2.4 CYGB定点突变及质粒pET22b-CYGBm的构建与蛋白表达 | 第29-34页 |
2.4.1 CYGB定点突变 | 第29-31页 |
2.4.2 表达载体pET22b-CYGBm的构建 | 第31-33页 |
2.4.3 蛋白CYGBm的小量表达 | 第33-34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5.1 CYGB定点突变的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2.5.2 质粒pET22b-CYGBm构建结果 | 第37-39页 |
2.5.3 蛋白CYGBm表达结果 | 第39-40页 |
2.6 小结和讨论 | 第40-42页 |
2.6.1 小结 | 第40页 |
2.6.2 讨论 | 第40-42页 |
第3章 pET22b-CYGBm-PP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 第42-70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42-43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3 试剂配制 | 第43-44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44-48页 |
3.3.1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44页 |
3.3.2 用BandScan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量 | 第44-45页 |
3.3.3 Tricine-SDS-PAGE小分子电泳 | 第45-48页 |
3.4 pET22b-CYGBm-PP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 第48-56页 |
3.4.1 pET22b-CYGBm-PP的构建 | 第48-51页 |
3.4.2 蛋白CYGBm-PP的制备 | 第51-52页 |
3.4.3 蛋白CYGBm-PP的纯化 | 第52-54页 |
3.4.4 重组鱼精蛋白(PP)的活性分析 | 第54-56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3.5.1 质粒pET22b-CYGBm-PP的构建 | 第56-57页 |
3.5.2 蛋白CYGBm-PP的制备 | 第57-60页 |
3.5.3 蛋白CYGBm-PP的纯化 | 第60-65页 |
3.5.4 重组鱼精蛋白的活性分析 | 第65-68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3.6.1 小结 | 第68页 |
3.6.2 讨论 | 第68-70页 |
第4章 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重组鱼精蛋白 | 第70-89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4.2.1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71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4.2.3 试剂配制 | 第72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72-74页 |
4.3.1 sf21昆虫细胞培养 | 第72页 |
4.3.2 DH10Bac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2-73页 |
4.3.3 Western Blotting步骤 | 第73-74页 |
4.4 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生产重组鱼精蛋白 | 第74-80页 |
4.4.1 pFastBacT1-PP-His-LIR-DsRed2和pFastBacT-His-PP-LIR-DsRed2的构建 | 第74-78页 |
4.4.2 构建PP-His或His-PP基因之重组杆状病毒Bacmid | 第78-79页 |
4.4.3 重组杆状病毒的产生 | 第79-80页 |
4.4.4 表达重组蛋白 | 第80页 |
4.4.5 Tricine-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 | 第8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4.5.1 pFastBacT1-PP-His-LIR-DsRed2和pFastBacT1-His-PP-LIR-DsRed2的构建 | 第80-83页 |
4.5.2 蓝白斑筛选 | 第83-84页 |
4.5.3 重组杆状病毒的产生 | 第84-85页 |
4.5.4 表达重组蛋白 | 第85-86页 |
4.5.5 Tricine-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86-88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88-89页 |
4.6.1 小结 | 第88页 |
4.6.2 讨论 | 第88-8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9-91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9-90页 |
5.2 创新点 | 第90页 |
5.3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