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 探索和不足 | 第20-21页 |
1.4.1 本文的探索 | 第20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政策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1 大学生村官 | 第21页 |
2.1.2 大学生村官培养 | 第21页 |
2.1.3 新农村建设 | 第21页 |
2.2 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2.1 自发探索阶段(1995年-2004年) | 第21-22页 |
2.2.2 推广探索阶段(2005年-2008年) | 第22页 |
2.2.3 全面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2页 |
2.2.4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简述 | 第22页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6页 |
2.3.1 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理论和经验做法 | 第23-24页 |
2.3.3 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26-38页 |
3.1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调查情况说明 | 第26-28页 |
3.1.1 调查地点介绍 | 第26-27页 |
3.1.2 调查对象说明 | 第27-28页 |
3.1.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8页 |
3.1.4 有效调查问卷整理 | 第28页 |
3.2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概况 | 第28-30页 |
3.2.1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概况 | 第28-29页 |
3.2.2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 | 第29页 |
3.2.3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概况 | 第29页 |
3.2.4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 | 第29-30页 |
3.3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3.3.1 区级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2 乡镇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3.3 大学生村官联络站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3.4 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3.4.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工作规划不足 | 第33-35页 |
3.4.2 培训内容单一,缺乏实用性 | 第35-36页 |
3.5 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3.5.1 出勤到岗情况堪忧 | 第36-37页 |
3.5.2 缺乏工作积极性 | 第37-38页 |
第4章 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7页 |
4.1 现实客观环境因素 | 第38-40页 |
4.1.1 丰润区自然环境因素 | 第38页 |
4.1.2 丰润区政治环境因素 | 第38-39页 |
4.1.3 丰润区社会环境因素 | 第39-40页 |
4.2 机制因素 | 第40-41页 |
4.2.1 前期缺乏评估机制 | 第40页 |
4.2.2 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40-41页 |
4.2.3 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41页 |
4.3 意识观念因素 | 第41-44页 |
4.3.1 管理部门意识观念因素 | 第41-42页 |
4.3.2 乡镇党委、政府的观念问题 | 第42页 |
4.3.3 村干部和村民的因素 | 第42-43页 |
4.3.4 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 | 第43-44页 |
4.4 政策因素 | 第44-47页 |
4.4.1 导向性不明确 | 第44-45页 |
4.4.2 前瞻性不强 | 第45-47页 |
第5章 完善丰润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借鉴国内外经验 | 第47-48页 |
5.1.1 国内经验借鉴 | 第47页 |
5.1.2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5.2 强化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管理 | 第48-49页 |
5.2.1 成立专门培养管理机构 | 第48页 |
5.2.2 明确各级培养管理部门的职责 | 第48页 |
5.2.3 落实大学生村官联络站的职责 | 第48-49页 |
5.3 完善培训体系 | 第49-50页 |
5.3.1 完善培养计划 | 第49页 |
5.3.2 建立培养需求评估机制 | 第49页 |
5.3.3 建立培养基地,充实师资力量 | 第49-50页 |
5.3.4 创新培养方式 | 第50页 |
5.3.5 建立培养效果反馈机制 | 第50页 |
5.4 拓宽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道路 | 第50-52页 |
5.4.1 实施职业素质培养 | 第50-51页 |
5.4.2 合理角色定位 | 第51页 |
5.4.3 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 第51-52页 |
5.5 强化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5.5.1 政策和制度支持 | 第52页 |
5.5.2 确保财政保障 | 第52页 |
5.5.3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