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57页 |
1.1 花色苷的研究背景 | 第17-54页 |
1.1.1 花色苷的结构和性质 | 第18-19页 |
1.1.2 花色苷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第19-23页 |
1.1.3 花色苷的毒理性研究 | 第23页 |
1.1.4 花色苷的健康价值 | 第23-28页 |
1.1.5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8-37页 |
1.1.6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 | 第37-51页 |
1.1.7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环境调控 | 第51-54页 |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54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1.3.2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55页 |
1.4 课题的创新点 | 第55-57页 |
2 紫白菜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57-101页 |
2.1 引言 | 第57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7-6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7-59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59-60页 |
2.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60-6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67-82页 |
2.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67-68页 |
2.3.2 总RNA提取 | 第68页 |
2.3.3 c DNA合成 | 第68页 |
2.3.4 Br MYB1、Br MYB2、Br MYB3和Br TT8基因的克隆 | 第68-72页 |
2.3.5 Br MYB1、Br MYB2、Br MYB3和Br TT8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2页 |
2.3.6 花色苷合成结构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 | 第72-75页 |
2.3.7 Br TT8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75-78页 |
2.3.8 p BI121- Br TT8质粒导入农杆菌 | 第78-79页 |
2.3.9 Br TT8基因过表达番茄的培育 | 第79页 |
2.3.10 Br TT8基因过表达阳性株系的筛选 | 第79-80页 |
2.3.11 Br TT8在转基因番茄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80页 |
2.3.12 植物总花色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80-81页 |
2.3.13 花色苷特定成分含量和结构的测定 | 第81页 |
2.3.14 在番茄中过表达Br TT8基因对番茄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 第81-82页 |
2.4 结结果与分析 | 第82-98页 |
2.4.1 小白菜花色苷成分鉴定及含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2.4.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在紫白菜与绿白菜中成熟叶中的表达分析 | 第83-84页 |
2.4.3 光照和暗处理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和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 第84页 |
2.4.4 光照和暗处理对小白菜花色苷合成及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4-85页 |
2.4.5 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Br TT8、Br MYB1、Br MYB2和Br MYB3的序列分析 | 第85-88页 |
2.4.6 Br TT8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8-89页 |
2.4.7 异源表达Br TT8的转基因番茄的培育及筛选 | 第89-90页 |
2.4.8 Br TT8在转基因番茄中的异源表达水平分析 | 第90-92页 |
2.4.9 Br TT8的异源表达能够激活番茄花色苷的积累 | 第92-93页 |
2.4.10 Br TT8的异源表达能够激活番茄部分花色苷合成基因的转录 | 第93-98页 |
2.5 本章结论 | 第98-101页 |
3 强光诱导的转基因番茄叶和果实花色苷着色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01-135页 |
3.1 引言 | 第101页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01页 |
3.2.1 材料 | 第101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1页 |
3.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10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101-112页 |
3.3.1 Br TT8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幼苗的弱光与强光处理方法 | 第101页 |
3.3.2 Br TT8与其他花色苷合成调控蛋白的互作研究 | 第101-107页 |
3.3.3 Sl AN2与Br TT8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7-111页 |
3.3.4 p BI121-Br TT8-Sl AN2共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111页 |
3.3.5 Br TT8与Sl AN2共表达转基因番茄的培育 | 第111页 |
3.3.6 Br TT8与Sl AN2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检测 | 第111页 |
3.3.7 转基因番茄总花色苷的提取 | 第111页 |
3.3.8 q PCR分析Br TT8与Sl AN2共表达对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111-112页 |
3.3.9 花色苷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 第11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34页 |
3.4.1 异源表达Br TT8的转基因番茄的表型分析 | 第112-113页 |
3.4.2 强光和弱光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幼苗的花色苷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113-114页 |
3.4.3 强光和弱光处理下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幼苗的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14-116页 |
3.4.4 强光和弱光处理下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幼苗的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16-119页 |
3.4.5 强光处理不同时间下转基因番茄幼苗的花色苷积累的分析 | 第119-120页 |
3.4.6 强光处理不同时间下转基因番茄幼苗的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表达水平的动力学分析 | 第120-122页 |
3.4.7 强光处理不同时间下转基因番茄幼苗的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动力学分析 | 第122-124页 |
3.4.8 露地栽培的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果实的花色苷积累分析 | 第124-126页 |
3.4.9 露地栽培的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果实不同部位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 第126页 |
3.4.10 露地栽培的转基因与野生型番茄果实不同部位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表达分析 | 第126-127页 |
3.4.11 露地栽培的转基因番茄花色苷合成机理分析与模型建立 | 第127-128页 |
3.4.12 露地栽培的转基因番茄花色苷合成推测机理的验证 | 第128-129页 |
3.4.13 番茄内源花色苷调控基因与Br TT8之间的蛋白互作研究 | 第129-130页 |
3.4.14 番茄内源花色苷调控基因Sl AN2与Br TT8共表达的功能研究 | 第130-133页 |
3.4.15 强光诱导Br TT8转基因番茄叶与果实花色苷积累的分子模型 | 第133-134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134-135页 |
4 紫茄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35-159页 |
4.1 引言 | 第135页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35页 |
4.2.1 材料 | 第135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135页 |
4.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13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35-141页 |
4.3.0 紫茄果实表皮花色苷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 第135页 |
4.3.1 紫茄与白茄花色苷合成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35-137页 |
4.3.2 Sm MYB1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7-139页 |
4.3.3 p BI121- Sm MYB1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139页 |
4.3.4 Sm MYB1过表达转基因茄子的培育 | 第139-140页 |
4.3.5 Sm MYB1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在转基因茄子株系中的表达检测 | 第140页 |
4.3.6 转基因茄子总花色苷的提取 | 第140页 |
4.3.7 光照与黑暗处理对紫茄果实表皮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4.3.8 光照与黑暗处理的紫茄果实表皮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41页 |
4.3.9 Sm COP1和Sm COP1L基因的克隆 | 第141页 |
4.3.10 Sm MYB1与光信号传递抑制蛋白Sm COP1和Sm COP1L的互作研究 | 第141页 |
4.4 结结果与分析 | 第141-156页 |
4.4.1 紫茄果实表皮花色苷成分及定量分析 | 第141-142页 |
4.4.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在紫茄与白茄果实中的检测 | 第142-143页 |
4.4.3 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在紫茄与白茄果实中的表达分析 | 第143页 |
4.4.4 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在紫茄中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43-147页 |
4.4.5 Sm MYB1在紫茄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147-149页 |
4.4.6 Sm MYB1的过表达激活花色苷在野生茄子中的大量合成 | 第149-152页 |
4.4.7 黑暗与光照条件下花色苷积累分析 | 第152页 |
4.4.8 黑暗与光照条件处理的紫茄果实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 第152-153页 |
4.4.9 黑暗与光照条件处理的紫茄果实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 第153-154页 |
4.4.10 Sm MYB1与可能的光形态建成抑制蛋白的互作研究 | 第154-156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156-159页 |
5 转基因非洲红茄花色苷合成机理及抗冻性研究 | 第159-171页 |
5.1 引言 | 第159页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59页 |
5.2.1 材料 | 第159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159页 |
5.2.3 试剂与培养基 | 第15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59-160页 |
5.3.1 转基因非洲红茄花色苷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 第159页 |
5.3.2 花色苷合成及调控基因在转基因与野生非洲红茄株系中的表达检测 | 第159页 |
5.3.3 转基因与野生非洲红茄冻害抗性分析 | 第159-16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60-169页 |
5.4.0 转基因茄子花色苷积累情况分析 | 第160页 |
5.4.1 转基因茄子紫色果肉中的花色苷成分分离及鉴定 | 第160-161页 |
5.4.2 转基因茄子果肉中的花色苷代谢途径分析 | 第161-163页 |
5.4.3 转基因与野生茄子不同组织花色苷含量的分析检测 | 第163页 |
5.4.4 Sm MYB1在转基因与野生茄子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163-165页 |
5.4.5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在野生与转基因茄子中的表达分析 | 第165-167页 |
5.4.6 花色苷合成调控基因在野生与转基因茄子中的表达分析 | 第167-168页 |
5.4.7 野生与转基因茄子幼苗抗冻性分析 | 第168-169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169-1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71-172页 |
6.2 展望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211页 |
附录 | 第211-213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11-212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情况 | 第212-213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13页 |
D. 作者在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