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一、超声检查颈部斑块与病理特点的符合率研究 | 第14-28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4-20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1.2 结果 | 第20-25页 |
1.2.1 超声结果 | 第20-22页 |
1.2.2 临床手术结果 | 第22页 |
1.2.3 病理结果 | 第22-25页 |
1.2.4 超声和病理结果相关性 | 第25页 |
1.3 讨论 | 第25-27页 |
1.3.1 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1.3.2 对手术治疗意义 | 第26-27页 |
1.3.3 对内科治疗的意义 | 第27页 |
1.4 小结 | 第27-28页 |
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 第28-3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8-32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2 结果 | 第32-33页 |
2.2.1 头部MR检查结果 | 第32页 |
2.2.2 临床手术结果 | 第32页 |
2.2.3 病理结果 | 第32页 |
2.2.4 缺血性卒中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2.2.5 症状性狭窄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 | 第33页 |
2.3 讨论 | 第33-36页 |
2.3.1 斑块造成缺血性卒中机制 | 第33-34页 |
2.3.2 不稳定斑块易导致脑卒中 | 第34页 |
2.3.3 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位置的关系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1-42页 |
综述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方法概述 | 第42-5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