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三环路交通指路标志设置合理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国内交通标志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2 交通标志与交通安全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指路标志设置合理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2.1 指路标志设置合理性定义 | 第19-20页 |
2.2 驾驶人对指路标志的认知分析 | 第20-21页 |
2.3 指路标志合理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1 视觉特性对指路标志合理设置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道路环境特性对指路标志设置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道路附属设施对标志设置的影响 | 第22页 |
2.4 指路标志设置突显的典型问题 | 第22-23页 |
第3章 现状调查总结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3.1 三环路路网现状 | 第23-25页 |
3.2 现状调查 | 第25-27页 |
3.2.1 实地调查 | 第25-26页 |
3.2.2 行车感知指路标志信息 | 第26页 |
3.2.3 走访询问调查 | 第26-27页 |
3.3 三环指路标志设置现状问题 | 第27-30页 |
3.3.1 版面设计对象不明确 | 第27页 |
3.3.2 指路标志位置设置问题 | 第27-29页 |
3.3.3 版面设计要素未规范统一 | 第29页 |
3.3.4 沿线广告信息的干扰 | 第29-30页 |
3.4 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基于仿真平台的合理信息量优化方案 | 第31-54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31-38页 |
4.2.1 实验硬件及软件 | 第32-34页 |
4.2.2 实验场景建立 | 第34-36页 |
4.2.3 实验场景的导入 | 第36-38页 |
4.3 实验人员 | 第38页 |
4.4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4.5 实验数据采集 | 第39-40页 |
4.5.1 采集参数 | 第39-40页 |
4.5.2 指标选取 | 第40页 |
4.6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相关性分析 | 第40-53页 |
4.6.1 实验数据的导出与处理 | 第41-42页 |
4.6.2 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42-53页 |
4.7 实验结论 | 第53-54页 |
第5章 出口预告标志设置距离优化方法 | 第54-63页 |
5.1 驾驶员变道过程行为分析 | 第54-55页 |
5.2 AGS设置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5.3 AGS前置距离理论计算模型 | 第56-58页 |
5.4 实例计算分析 | 第58-59页 |
5.5 Vissim仿真实验分析 | 第59-63页 |
5.5.1 仿真实验设计 | 第59-61页 |
5.5.2 实验过程 | 第61页 |
5.5.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1-63页 |
第6章 三环指路标志优化改进建议 | 第63-75页 |
6.1 改进原则 | 第63页 |
6.2 改进内容 | 第63-74页 |
6.2.1 分类分级去除过载信息量 | 第63-65页 |
6.2.2 优化版面信息内容 | 第65-67页 |
6.2.3 设置车道箭头指示标志理念 | 第67-68页 |
6.2.4 合理设置前置预告标志距离 | 第68-71页 |
6.2.5 规范标志版面英文翻译 | 第71-72页 |
6.2.6 清除道路两侧的广告和树木 | 第72-73页 |
6.2.7 合理利用路面空间和跨线桥 | 第73-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附录1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