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50页 |
导言 | 第16-17页 |
1.1 传统情绪研究概述 | 第17-27页 |
1.1.1 情绪研究的重要价值 | 第17-20页 |
1.1.2 情绪的经典理论 | 第20-23页 |
1.1.3 情绪的分类及定义 | 第23-24页 |
1.1.4 情绪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 第24-26页 |
1.1.5 传统情绪研究的相关发现 | 第26-27页 |
1.2 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可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 第27-39页 |
1.2.1 无意识认知研究 | 第29-32页 |
1.2.2“无意识情绪”研究溯源 | 第32-33页 |
1.2.3“无意识情绪”研究的复兴 | 第33-35页 |
1.2.4 传统意义上“无意识情绪”的概念 | 第35-37页 |
1.2.5 拓宽后“无意识情绪”的概念 | 第37-39页 |
1.2.6 两种“无意识情绪”概念的共存 | 第39页 |
1.3 两种“无意识情绪”的共存:WIENS模型 | 第39-50页 |
1.3.1 Wiens模型简介 | 第39-41页 |
1.3.2 Wiens模型与Coon情绪理论模型的比较 | 第41-42页 |
1.3.3 Wiens模型下的刺激聚焦途径 | 第42-47页 |
1.3.4 Wiens模型下的体验聚焦途径 | 第47-50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50-56页 |
2.1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0-53页 |
2.2 研究框架和实验安排 | 第53-56页 |
第3章 刺激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研究一) | 第56-70页 |
3.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假设 | 第56-61页 |
3.1.1 实验设计的基础 | 第56-60页 |
3.1.2 本实验假设的提出 | 第60-61页 |
3.2 实验目的 | 第6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3.3.1 实验被试 | 第61页 |
3.3.2 实验任务和实验程序 | 第61-63页 |
3.3.3 刺激材料 | 第63页 |
3.3.4 EEG记录和分析 | 第63-64页 |
3.3.5 ERP的测量和数据统计 | 第64-65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3.4.1 行为结果 | 第65页 |
3.4.2 ERP结果 | 第65-67页 |
3.5 讨论 | 第67-70页 |
3.5.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67页 |
3.5.2 对N80-120的意义分析 | 第67-70页 |
第4章 借鉴经典条件范式探索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二) | 第70-88页 |
4.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假设 | 第70-73页 |
4.1.1 实验设计的基础 | 第70-72页 |
4.1.2 实验假设的提出 | 第72-73页 |
4.2 实验目的 | 第7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3-79页 |
4.3.1 实验被试 | 第73页 |
4.3.2 实验任务分析 | 第73页 |
4.3.3 实验设计 | 第73-74页 |
4.3.4 实验任务和实验程序 | 第74-78页 |
4.3.5 EEG记录和分析 | 第78页 |
4.3.6 ERP的测量和数据统计 | 第78-7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9-83页 |
4.4.1 行为结果 | 第79-80页 |
4.4.2 ERP结果 | 第80-82页 |
4.4.3 事后的.头报告结果 | 第82-83页 |
4.5 讨论 | 第83-88页 |
4.5.1 对电生理学及.头报告结果的小结及解释 | 第83-84页 |
4.5.2 无意识愉快情绪电生理效应的缺失原因分析 | 第84-86页 |
4.5.3 对本研究行为结果的解释 | 第86-88页 |
第5章 采用四字中国成语探索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三) | 第88-98页 |
5.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假设 | 第88-90页 |
5.1.1 实验设计的基础 | 第88-89页 |
5.1.2 具体实验方案的提出 | 第89页 |
5.1.3 具体实验假设的提出 | 第89-9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5.2.1 实验被试 | 第90页 |
5.2.2 实验程序 | 第90-91页 |
5.2.3 EEG记录和分析 | 第91页 |
5.3 数据的统计及结果 | 第91-95页 |
5.3.1 口头报告的结果 | 第91-92页 |
5.3.2 行为数据的统计及结果 | 第92页 |
5.3.3 脑电结果 | 第92-95页 |
5.4 讨论 | 第95-98页 |
5.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95页 |
5.4.2 对LPC470-570的意义分析 | 第95-98页 |
第6章 采用两类脸孔图片探索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无意识情绪(研究四) | 第98-108页 |
6.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实验假设 | 第98-100页 |
6.1.1 实验设计的基础 | 第98-99页 |
6.1.2 实验设计的方案 | 第99-100页 |
6.1.3 实验假设的提出 | 第10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6.2.1 实验被试 | 第100页 |
6.2.2 实验材料 | 第100-101页 |
6.2.3 实验程序 | 第101页 |
6.2.4 EEG记录和分析 | 第101-102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102-105页 |
6.3.1 事后即时口头报告的统计及结果 | 第102页 |
6.3.2 行为数据的统计及结果 | 第102页 |
6.3.3 ERP数据的统计及结果 | 第102-105页 |
6.4 讨论 | 第105-108页 |
6.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05-106页 |
6.4.2 对LPC200-450意义的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7章 总讨论 | 第108-124页 |
7.1 研究结果对实验假设的验证 | 第108-118页 |
7.1.1 研究结果的总结 | 第108-110页 |
7.1.2 研究结果对实验假设的验证 | 第110-118页 |
7.2 总结论 | 第118页 |
7.3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8-120页 |
7.3.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18页 |
7.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7.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19-120页 |
7.4 关于将来研究的展望 | 第120-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8页 |
研究生期间(硕士,博士)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后记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