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高光谱遥感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农作物光谱特征的监测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农作物叶绿素含量的监测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农作物叶面积指数(LAI)的监测研究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页 |
2.3.1 水稻冠层光谱测定 | 第20页 |
2.3.2 水稻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0页 |
2.3.3 水稻叶面积指数测定 | 第20页 |
2.4 高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3页 |
2.4.1 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 | 第20-21页 |
2.4.2 导数光谱 | 第21-22页 |
2.4.3“三边”参数 | 第22-23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5.1 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 第23页 |
2.5.2 基于光谱特征变量的分析技术 | 第23页 |
2.6 水稻生理生化参数的估算模型 | 第23-24页 |
2.7 模型的精度检验标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分析 | 第25-36页 |
3.1 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分析 | 第25-29页 |
3.1.1 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光谱的变化规律 | 第25-26页 |
3.1.2 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冠层光谱的变化规律 | 第26-29页 |
3.2 水稻冠层光谱红边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3.2.1 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光谱红边特征的变化规律 | 第29-30页 |
3.2.2 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冠层光谱红边特征的变化规律 | 第30-3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稻叶绿素含量监测研究 | 第36-45页 |
4.1 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的特征 | 第36-37页 |
4.1.1 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4.1.2 不同施炭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 第37页 |
4.2 水稻冠层原始光谱、导数光谱与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的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4.3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绿素监测 | 第39-42页 |
4.3.1 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2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的估算模型 | 第40-41页 |
4.3.3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的模型检验 | 第41-42页 |
4.4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绿素监测 | 第42-44页 |
4.4.1 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与“三边”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4.4.2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的估算模型 | 第42-43页 |
4.4.3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的模型检验 | 第43-44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 | 第45-55页 |
5.1 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叶面积指数的特征 | 第45-47页 |
5.1.1 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5.1.2 不同施炭条件下水稻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5.2 水稻冠层原始光谱、导数光谱与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相关分析 | 第47-49页 |
5.3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监测 | 第49-51页 |
5.3.1 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5.3.2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模型 | 第50-51页 |
5.3.3 基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模型检验 | 第51页 |
5.4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监测 | 第51-53页 |
5.4.1 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与“三边”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5.4.2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模型 | 第52-53页 |
5.4.3 基于“三边”参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模型检验 | 第53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5-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6.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