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高灰难浮煤泥浮选工艺 | 第11-18页 |
1.1.1 矿浆预处理 | 第11-12页 |
1.1.2 药剂乳化 | 第12-15页 |
1.1.3 载体浮选 | 第15-16页 |
1.1.4 造粒浮选 | 第16-17页 |
1.1.5 旋流微泡浮选柱 | 第17-18页 |
1.2 表面活性剂在浮选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1-25页 |
2.1 实验煤样 | 第21-22页 |
2.1.1 煤样工业分析 | 第21页 |
2.1.2 煤样粒度组成及性质 | 第21-22页 |
2.2 实验药剂与设备 | 第22页 |
2.2.1 实验所用药剂 | 第22页 |
2.2.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煤油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泥的浮选效果研究 | 第25-39页 |
3.1 煤油对煤泥的浮选效果研究 | 第25-27页 |
3.1.1 矿浆浓度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2 起泡剂用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煤油用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3.2 复配型捕收剂对煤泥的浮选效果研究 | 第27-37页 |
3.2.1 油酸二乙醇酰胺(ODEA)与煤油复配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28-31页 |
3.2.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与煤油复配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3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与煤油复配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乳化液的制备及其浮选效果研究 | 第39-55页 |
4.1 乳化液的配制 | 第39-44页 |
4.1.1 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 | 第39-42页 |
4.1.2 多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做乳化剂 | 第42-44页 |
4.2 乳化液对实验煤样的浮选性能研究 | 第44-53页 |
4.2.1 AEO9乳化液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2 NP10乳化液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3 ODEA乳化液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4 AEO9与ODEA混合乳化液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高剪切调浆预处理 | 第55-61页 |
5.1 高剪切调浆技术 | 第55-56页 |
5.2 搅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5.2.1 搅拌装置 | 第56页 |
5.2.2 高剪切浮选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5.3 高剪切调浆预处理 | 第57-60页 |
5.3.1 高剪切调浆条件下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57-60页 |
5.3.2 高剪切浮选与常规浮选对比 | 第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机理研究 | 第61-67页 |
6.1 煤的红外光谱吸收峰的位置 | 第61-62页 |
6.2 红外光谱对煤样的分析 | 第62-65页 |
6.2.1 原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6.2.2 不同捕收剂与原煤作用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