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市政污泥危害及处理技术 | 第9-11页 |
1.2.1 市政污泥危害 | 第9-10页 |
1.2.2 市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 第10-11页 |
1.3 砷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 第11-12页 |
1.3.1 砷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页 |
1.3.2 水环境中砷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3.3 水环境中砷的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 羟基硫酸铁污泥 | 第12-14页 |
1.5 污泥基生物炭 | 第14页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1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 | 第16-27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26页 |
2.2.1 外源Fe~(2+)的补充量 | 第20-21页 |
2.2.2 羟基硫酸铁污泥的制备 | 第21页 |
2.2.3 羟基硫酸铁污泥的热重和元素分析 | 第21-22页 |
2.2.4 羟基硫酸铁污泥的表面形态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22-23页 |
2.2.5 羟基硫酸铁污泥的表面电荷分析 | 第23-24页 |
2.2.6 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7 生物炭的热解产率 | 第25-26页 |
2.2.8 生物炭的灰分及VSS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炭化温度对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27-39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3.2.1 羟基生物炭的pH | 第29-30页 |
3.2.2 羟基生物炭的热重分析 | 第30-31页 |
3.2.3 羟基生物炭的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3.2.4 羟基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32-33页 |
3.2.5 羟基生物炭的表面电荷分析 | 第33页 |
3.2.6 羟基生物炭的表面形态分析 | 第33-35页 |
3.2.7 羟基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35-36页 |
3.2.8 炭化温度对羟基生物炭吸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9 羟基生物炭的比选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对水中As~(3+)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9-47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4.2.1 吸附剂投加量比选 | 第41页 |
4.2.2 背景电解质比选 | 第41-42页 |
4.2.3 羟基生物炭吸附动力学 | 第42-43页 |
4.2.4 羟基生物炭吸附等温线 | 第43-44页 |
4.2.5 羟基生物炭对As~(3+)去除率 | 第44-45页 |
4.2.6 羟基生物炭对As~(3+)的解吸率 | 第45页 |
4.2.7 生物炭的吸附量对比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吸附As~(3+)的影响 | 第47-52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5.2.1 环境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2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3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4 共存阴离子解吸实验 | 第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