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空间生产视角下我国城市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空间再生产第10页
        1.1.2 城区化是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第10-11页
        1.1.3 产业园区的空间更新困难重重第11页
        1.1.4 应该将空间生产视角融入产业园区转型的研究中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第12-15页
        1.3.1 产业园区第12-13页
        1.3.2 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转型第13-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5-16页
        1.4.4 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产业园区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4页
    2.1 原因: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第18页
    2.2 方式:产业园区转型的方式第18-20页
    2.3 过程:产业园区转型的治理运作第20-21页
    2.4 结果:产业园区转型的效应第21-22页
    2.5 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园区的产生及城区化转型的解析第24-34页
    3.1 空间生产理论及解释框架构建第24-26页
        3.1.1 空间的再定义第24页
        3.1.2 空间生产理论体系第24-25页
        3.1.3 理论解释框架: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生产第25-26页
    3.2 我国产业园区的产生:改革开放背景下资本的全球化空间生产第26-30页
        3.2.1 资本积累的全球化空间生产第26页
        3.2.2 改革开放后中国嵌入全球资本积累循环第26-28页
        3.2.3 产业园区的产生:全球过剩资本转移与国家体制改革相契合的产物第28-30页
    3.3 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转型:转型期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城市空间再生产第30-34页
        3.3.1 转型期地方政府角色变化与空间的商品化及市场化第30-31页
        3.3.2 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转型期权力与资本利益合谋的结果第31-34页
第四章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实证第34-48页
    4.1 无锡新区发展背景第34-38页
        4.1.1 无锡新区基本情况第34页
        4.1.2 无锡新区发展历程第34-37页
        4.1.3 案例选择依据第37-38页
    4.2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过程第38-48页
        4.2.1 地方政府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第38-42页
        4.2.2 原生产企业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第42-44页
        4.2.3 外来企业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第44-45页
        4.2.4 小结:各主体在产业园区空间再生产中的角色与作用第45-48页
第五章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效应第48-58页
    5.1 物质空间效应:由生产型空间到消费型空间第48-51页
    5.2 社会效应第51-54页
        5.2.1 社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第51-52页
        5.2.2 居住空间由均质到分异第52-54页
    5.3 经济效应第54-58页
        5.3.1 产业结构升级第54-56页
        5.3.2 空间增值收益不均衡分配第56-58页
第六章 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的对策建议第58-60页
    6.1 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适应动态发展需求第58页
    6.2 改革工业用地更新模式,允许原生产企业参与更新并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第58-59页
    6.3 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第59-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7.1 主要结论第60-61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1-62页
致谢第62-6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4-68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68-70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ARM的多功能汽油机喷油器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