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空间再生产 | 第10页 |
1.1.2 城区化是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 第10-11页 |
1.1.3 产业园区的空间更新困难重重 | 第11页 |
1.1.4 应该将空间生产视角融入产业园区转型的研究中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1.3.1 产业园区 | 第12-13页 |
1.3.2 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转型 | 第13-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4 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产业园区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2.1 原因: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18页 |
2.2 方式:产业园区转型的方式 | 第18-20页 |
2.3 过程:产业园区转型的治理运作 | 第20-21页 |
2.4 结果:产业园区转型的效应 | 第21-22页 |
2.5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园区的产生及城区化转型的解析 | 第24-34页 |
3.1 空间生产理论及解释框架构建 | 第24-26页 |
3.1.1 空间的再定义 | 第24页 |
3.1.2 空间生产理论体系 | 第24-25页 |
3.1.3 理论解释框架: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生产 | 第25-26页 |
3.2 我国产业园区的产生:改革开放背景下资本的全球化空间生产 | 第26-30页 |
3.2.1 资本积累的全球化空间生产 | 第26页 |
3.2.2 改革开放后中国嵌入全球资本积累循环 | 第26-28页 |
3.2.3 产业园区的产生:全球过剩资本转移与国家体制改革相契合的产物 | 第28-30页 |
3.3 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转型:转型期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城市空间再生产 | 第30-34页 |
3.3.1 转型期地方政府角色变化与空间的商品化及市场化 | 第30-31页 |
3.3.2 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转型期权力与资本利益合谋的结果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实证 | 第34-48页 |
4.1 无锡新区发展背景 | 第34-38页 |
4.1.1 无锡新区基本情况 | 第34页 |
4.1.2 无锡新区发展历程 | 第34-37页 |
4.1.3 案例选择依据 | 第37-38页 |
4.2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过程 | 第38-48页 |
4.2.1 地方政府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 | 第38-42页 |
4.2.2 原生产企业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 | 第42-44页 |
4.2.3 外来企业与无锡新区的空间再生产 | 第44-45页 |
4.2.4 小结:各主体在产业园区空间再生产中的角色与作用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无锡新区城区化转型的空间再生产效应 | 第48-58页 |
5.1 物质空间效应:由生产型空间到消费型空间 | 第48-51页 |
5.2 社会效应 | 第51-54页 |
5.2.1 社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 第51-52页 |
5.2.2 居住空间由均质到分异 | 第52-54页 |
5.3 经济效应 | 第54-58页 |
5.3.1 产业结构升级 | 第54-56页 |
5.3.2 空间增值收益不均衡分配 | 第56-58页 |
第六章 产业园区城区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6.1 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适应动态发展需求 | 第58页 |
6.2 改革工业用地更新模式,允许原生产企业参与更新并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 第58-59页 |
6.3 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职能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8-7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