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 | 第10页 |
1.1.2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微电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微电网规划设计 | 第14-15页 |
1.3.2 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并网控制 | 第15页 |
1.3.3 微电网系统协调控制 | 第15-16页 |
1.3.4 微电网能量优化管理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微电网优化配置设计方法研究 | 第20-40页 |
2.1 微电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29页 |
2.1.1 微电网供电模式 | 第20-23页 |
2.1.2 微电网并网电压等级与容量 | 第23页 |
2.1.3 微电网拓扑结构模式 | 第23-29页 |
2.2 并网型风光储微电网容量改进优化配置方法 | 第29-38页 |
2.2.1 方法概述 | 第29-31页 |
2.2.2 数学模型 | 第31-35页 |
2.2.3 优化算法 | 第35-37页 |
2.2.4 案例分析 | 第37-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 第40-69页 |
3.1 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策略 | 第40-44页 |
3.1.1 PQ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3.1.2 VF控制策略 | 第41页 |
3.1.3 下垂控制策略 | 第41-43页 |
3.1.4 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2 基于直流侧对等控制的混合储能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 第44-54页 |
3.2.1 拓扑设计 | 第44页 |
3.2.2 控制模型 | 第44-51页 |
3.2.3 仿真与实验 | 第51-54页 |
3.3 基于一体化控制的储能负荷协调控制策略 | 第54-68页 |
3.3.1 基本框架与功能 | 第55-56页 |
3.3.2 控制模型 | 第56-64页 |
3.3.3 仿真分析 | 第64-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微电网系统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 第69-85页 |
4.1 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分析 | 第69-75页 |
4.1.1 主从控制 | 第69-70页 |
4.1.2 对等控制 | 第70-71页 |
4.1.3 分层控制 | 第71-75页 |
4.2 基于双模态分布式控制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策略 | 第75-84页 |
4.2.1 基本框架与功能 | 第75-76页 |
4.2.2 控制模块 | 第76-79页 |
4.2.3 功能设计 | 第79-80页 |
4.2.4 案列分析 | 第80-8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微电网能量优化管理策略研究 | 第85-100页 |
5.1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 第85-86页 |
5.2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模块 | 第86-90页 |
5.2.1 能量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86-88页 |
5.2.2 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88-90页 |
5.3 微电网改进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模型 | 第90-99页 |
5.3.1 改进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模型 | 第90-91页 |
5.3.2 基础模型 | 第91-93页 |
5.3.3 改进模型 | 第93-95页 |
5.3.4 模型验证 | 第95-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附录1 (分布式电源基本电气参数及成本) | 第108-109页 |
附录2 (微电网安装地技术及经济条件)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