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海子街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0-14页 |
1.2.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4页 |
1.3 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 第14-17页 |
1.3.2 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 | 第20-32页 |
2.1 地层 | 第20-27页 |
2.1.1 地层单位 | 第20-21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21-27页 |
2.2 构造 | 第27-32页 |
2.2.1 褶皱 | 第27-29页 |
2.2.2 断层 | 第29-31页 |
2.2.3 构造运动 | 第31-32页 |
第3章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 第32-43页 |
3.1 岩溶含水岩组 | 第32-33页 |
3.2 岩溶地下水类型 | 第33-43页 |
3.2.1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 第33-39页 |
3.2.2 基岩裂隙水 | 第39-42页 |
3.2.3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42-43页 |
第4章 岩溶发育特征 | 第43-61页 |
4.1 岩溶层组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4.1.1 岩溶岩体的岩性与层组类型 | 第43-45页 |
4.1.2 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2 岩溶地貌与形态特征 | 第46-52页 |
4.2.1 岩溶地貌类型及分布 | 第46-48页 |
4.2.2 岩溶形态特征 | 第48-52页 |
4.3 岩溶洞穴的类型和特征 | 第52-54页 |
4.4 表层岩溶带 | 第54-57页 |
4.4.1 表层岩溶带的形态及特征 | 第54-55页 |
4.4.2 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及区域分布规律 | 第55-56页 |
4.4.3 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 | 第56-57页 |
4.5 岩溶发育规律 | 第57-61页 |
4.5.1 岩溶发育的普遍性 | 第57页 |
4.5.2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 第57-58页 |
4.5.3 岩溶发育的分带性 | 第58页 |
4.5.4 岩溶发育的复杂性 | 第58-61页 |
第5章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61-76页 |
5.1 碳酸盐岩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61-64页 |
5.1.1 碳酸盐岩岩石化学成份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61-63页 |
5.1.2 碳酸盐岩岩组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63-64页 |
5.2 水化学--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 第64-67页 |
5.2.1 水酸、碱度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 第65页 |
5.2.2 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 地质构造及结构面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67-70页 |
5.3.1 褶皱构造的岩溶发育特征 | 第67-69页 |
5.3.2 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69-70页 |
5.3.3 地层接触带对岩溶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70页 |
5.4 碳酸盐岩的岩溶化程度 | 第70-76页 |
5.4.1 岩溶化程度的划分指标及分级 | 第70-71页 |
5.4.2 岩溶化程度的区域分布及特征 | 第71-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1页 |